中國醫學通史/春秋戰國時期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國醫學通史》 >> 春秋戰國時期的醫學(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 春秋戰國時期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
中國醫學通史

中國醫學通史目錄

春秋戰國時期,個人飲食、飲水、環境衛生以及養生保健等方面均達到新的水平。

一、衛生保健

個人衛生,主要表現在盥漱、沐浴等方面。《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漱」。《禮記.曲禮上》:「主人未辯,客不虛口」,「虛口」,指飲宴後用漿與酒漱口,顯然對保持口腔衛生是十分有益的。同書還強調飲食之前「先盥其手」,《禮記.內則》規定人們定期沐浴,清潔身體。同時還要求中上下分開使用,「浴用二巾,分別用於頭身和腳的洗浴。當時王宮、旅舍等地也有這種供洗浴的設施,當時沐浴並配合熏香或塗身,被視為一種待人十分恭敬的禮節。」沐浴不僅是一種清潔皮膚、促進血液循環的衛生方法,而且還是一種簡便的治病方法,「頭有創則沐,身有瘍則浴」。據《西京雜記》卷六載漢代廣川王發掘戰國魏襄王墓,發現「床上有玉唾壺一枚」,可見當時已使用唾壺,不隨地吐痰。

飲食衛生,人們已經注意到飲食定時、定量、清潔,認為飲食必須按四時變化加以安排。《墨子.非攻》說:「食飲之下時,譏飽之下節,百姓蹈疾病而死者,不可勝數。」《論語.鄉黨》中記載孔子有「十不食」,如「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不多食」、「食不語」等,當時人們講究飲食衛生,由此可見一斑。

用冰或原始冷庫冷藏食物。《吳越春秋》記載:「勾踐之出遊也,休息食宿於冰廚」。1965年韓都新鄭發掘出地下建築和冷藏井,地下室內有南北成行排列的5眼井,深約2米,用預製的口徑近1米的陶井圈套疊而成。同時還在地下室和井中發掘出大量的羊,豬、牛、雞等骨骼和大批陶器。有的陶器上刻有左廚等文。陝西鳳翔春秋時期秦都遺址發現「凌陰」(冰室),可藏冰190立方米。戰國時期冷藏井是宮廷中重要設施之一。這些「冰廚」、冷藏井等用來貯存食品,可防止食物發霉變質。

飲水衛生,為了確保飲水衛生,飲用井水和保持井水清潔得到嚴格的重視和管理。如水井,每年春天定期清除井內污泥濁物,有的水井還設井台、井欄、井亭、甚至還有公用取水桶。1977年在河南登封戰國陽城遺址內發掘出貯水池、輸水管道關用的「閥門坑」,其結構很象現代城市中的「自來水」設施。

環境衛生,洒掃庭院,已形成良好的社會習俗。如果不洒掃庭院,就會遭到卑視。如晉人曾諷刺晉昭侯(公元前745~前740在位)說:「子有廷內,弗灑弗掃」。有的都市裡埋設了排除污水用的地下水管,如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就出土虎頭形下水道陶管,說明當時人們對環境衛生的重視。《孫子兵法》:「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強調了環境衛生時行軍的重要意義。同時人們還對不同水質與健康的關係作出了富有科學道理的論述。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重視養生。《莊子.養生主》總結出「吹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的養生理論與方法,諸子都曾論述過養生尤其老莊的養生思想對後世醫學、養生學產生很大的影響。

行氣玉佩銘》,為戰國初期(約公元前380年)遺物,所刻內容為,「行氣,深則蓄,畜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其春在上,地其春在下。順則生,逆則死」。該文敘述了早期氣功鍛練的方法與要令。《十問》說:「深息以為壽」。呼吸鍛煉在當時稱為「吐納」、「行氣」、「咽氣」、「食氣」等,《呂氏春秋.盡數》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郁處頭則為腫為風……。」當時稱肢體鍛煉為「導引」,馬王堆帛畫《導引圖》載有44種導引,其中模仿動物動作的導引,成為後世仿生導引術的濫觴。

二、疾病預防

「預防」一詞最早見於《周易.下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春秋時期,知識界已普遍形成防範於未然的思想,如《管子》說:「惟有道者,能避患於未形,故禍不萌」。這種避禍防患的觀念影響到醫學界,被引申、發展成為預防疾病的思想,《內經.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即源於此。

「大儺」採用的形式是迷信的,但卻蘊藏著早期預防傳染病的思想。《山海經》所載,防蠱8種,防疫4種,還有預防其他疾病的20多種藥物等均能說明此期這疾病預防已為人們所重視。

32 春秋戰國時期職業醫生的出現和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的萌芽 | 春秋戰國時期藥物學的成就與方劑學萌芽 32
關於「中國醫學通史/春秋戰國時期衛生保健和疾病預防」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