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中醫養生學》 >> 緒論 >> 的性質和特點
中醫養生學

中醫養生學目錄

中醫養生學是從實踐經驗中總給出來的科學,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經歷了五千年億萬次實踐,由實踐上升為理論,歸納出方法,又回到實踐中去驗證,如此循環往複不斷豐富和發展,進而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從內容上來看,中醫養生學涉及到現代科學中預防醫學、心理醫學、行為科學、醫學保健、天文氣象學、地理醫學、社會醫學等多學科領域,實際上它是多學科領域的綜合,是當代生命科學中的實用學科。

中醫養生學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和豐富多彩的方法而聞名於世。它的形成和發展與數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因此具有獨特的東方色彩和民族風格。自古以來,東方人、西方人對養生保健,都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的實踐和探討。但由於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養生的觀點也有差異。中醫養生學是在中華民族文化為主體背景下發生髮展起來的,故此有它自身特點,現略述其概要。

一、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醫養生理論,都是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去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其與自然、社會的關係。特彆強調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協調,講究體內氣化升降,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一致。並用陰陽形氣學說、臟腑經絡理論來闡述人體生老病死的規律。尤其把精、氣、神作為人體之三寶,作為養生保健的核心,進而確定了指導養生實踐的種種原則,提出養生之道必須「法於陰陽,和於術數」、「起居有常」。即順應自然,保護生機遵循自然變化的規律,使生命過程的節奏,隨著時間、空間的移易和四時氣候的改變而進行調整。

二、和諧適度的宗旨

養生保健必須整體協調,寓養生於日常生活之中,貫穿在衣、食、住、行、坐、臥之間,事事處處都有講究。其中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和諧適度。使體內陰陽平衡,守其中正,保其沖和,則可健康長壽。例如,情緒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適度。又如,節制飲食、節慾保精、睡眠適度、形勞而不倦等,都體現了這種思想。晉代養生家葛洪提出「養生以不傷為本」的觀點,不傷的關鍵即在於遵循自然及生命過程的變化規律,掌握適度,注意調節。

三、綜合、辨證的調攝

人類健康長壽並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攝養就能實現的,而是要針對人體的各個方面,採取多種調養方法,持之以恆地進行審因施養,才能達到目的。因此,中醫養生學一方面強調從自然環境到衣食住行,從生活愛好到精神衛生,從藥餌強身到運動保健等,進行較為全面的、綜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視按照不同情況區別對待,反對千篇一律、一個模式,而是針對各自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體現中醫養生的動態整體平衡和審因施養的思想。歷代養生家都主張養生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齡而異,注意分階段養生;順乎自然變化,四時養生;重視環境與健康長壽的關係,注意環境養生等。又如傳統健身術的運用原則,提倡根據各自的需要,可分別選用動功靜功或動靜結合之功,又可配合導引、按摩等法。這樣,不但可補偏救弊、導氣歸經,有益壽延年之效,又有開發潛能和智慧之功,從而收到最佳攝生保健效果。

四、適應範圍廣泛

養生保健實可與每個人的一生相始終。人生自妊娠於母體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個年齡階段都存在著養生的內容。人在未病之時,患病之際,病癒之後,都有養生的必要。不僅如此,對不同體質、不同性別、不同地區的人也都有相應的養生措施。因此,養生學的適應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它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進行全面普及,提高養生保健的自覺性,把養生保健活動看作是人生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2 中醫養生學的概念 | 中醫養生學的地位和任務 32
關於「中醫養生/中醫養生學的性質和特點」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