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田鼠

(重定向自Microtus fortis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hu0.jpg

  

目錄

物種名稱

中文名東方田鼠

英文名:Reed vole

拉丁名:Microtus fortis

命名人:Buchner

種 名:fortis

屬 名:田鼠屬(Microtus )

目 名:齧齒目(Rodentia)

科 名倉鼠科(Cricetidae)田鼠亞科(Microtinae)

中文俗名:沼澤田鼠、遠東田鼠、大田鼠、葦田鼠、水耗子、長江田鼠、豆杵子  

生物學特性

外形特徵

東方田鼠是體型較大的田鼠,頭部圓胖,體長12-15厘米,吻部較短,口腔內有頰囊,兩腮顯得膨大;耳殼短圓,幾乎隱於毛被中;尾短,不及體長一半,但大於1/3。足掌上生毛,為醬棕色。足墊5枚。雌鼠乳頭4對。背毛黑棕色,自頭至臀部色調基本一致。兩側毛色稍淡。腹面為污白色。  

分布範圍

東方田鼠又名沼澤田鼠、水耗子、遠東田鼠、大田鼠、葦田鼠、長江田鼠。東方田鼠在我國分布極廣,分布區北至黑龍江省,南至廣東省,共覆蓋了黑、吉、遼、蒙、魯、陝、寧、皖、蘇、滬、浙、贛、鄂、湘、貴、桂、粵、閩等18省、市、自治區。  

生活環境

東方田鼠喜低洼多水、草茂盛、土鬆軟的環境。主要棲息於稻田、濕草甸、沙邊林地。東方田鼠的巢穴特點是洞口多而成群,洞道密而表淺,結構格局單調。洞系的洞口數因地而異,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在洞庭湖的湖灘上,最多的一個洞群竟有洞口80多個。  

生活習性

東方田鼠晝夜均外出活動,仍以夜間活動較多。游泳能力強,可在水中潛行。主要以植物的綠色部分為食,有時也會取食種子,啃樹皮,吃谷、瓜、薯、菜等作物,尤其含水多、質地軟的如各種瓜、紅薯及荸薺球莖之類,也吃樹皮和昆蟲。  

生長繁殖

洞庭湖東方田鼠主要在冬春繁殖,一隻雌東方田鼠一年可產2-4窩,每窩4-11仔。  

種群現狀

《環境演變及三峽工程對洞庭湖區東方田鼠種群影響的評估》一文中指出,根據歷史資料,分析了洞庭湖洲灘演變與東方田鼠種群變動之間的關係。再根據三峽工程建成後下泄流量調度方案,分析了三峽工程對洞庭湖湖水位及洲灘環境的影響,進而評估三峽工程對東方田鼠種群波動的影響。結果表明,洲灘出露面積的不斷增大和冬、春季洲灘連續出露天數的增加,使東方田鼠的棲息地擴大,並使其種群增長期延長,從而使其種群膨脹,三峽工程建成後初期,10-11月洲灘出露天數和出露面積將比建壩前同期有較大增長,建壩後中長期,洲灘出露天數和出露面積逐漸增大,東方田鼠種群亦將隨之繼續增長。因此,汛期洲灘被淹後將有更多的東方田鼠遷入到垸內,對農田的危害將進一步加重。  

機制研究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上海獸醫研究所、上海實驗動物研究中心、上海市疾病

防控制中心、上海西普比-比凱實驗動物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員:林矯矯、高 誠、魏梅雄、謝建雲、劉金明、傅志強、邢正弘、柏 熊、

蔣守富、李 浩、潘漪清、石耀軍、吳祖立、何艷燕、倪麗菊

起 止 時 間:1998年3月—2004年12月

獲 獎 情 況:2006年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內 容 提 要:東方田鼠是迄今為止由我國學者在血吸蟲病疫區發現的唯一一種感染日本血吸蟲後不致病的哺乳動物。本成果針對東方田鼠這一特性,開展了東方田鼠實驗動物化和抗日本血吸蟲病機制的系統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一、首次建立了東方田鼠的普通級和清潔級飼養技術,獲得了多個普通級和清潔級種群。

二、首次對東方田鼠的血液生化染色體、生化位點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研究,獲得了東方田鼠作為實驗動物的基本背景資料。

三、首次提出並證實了東方田鼠對血吸蟲的抗性是先天性的、可遺傳的。

四、應用免疫學、生物化學、基因晶片等技術開展東方田鼠抗血吸蟲病機制研究,首次提出了多個可能與東方田鼠抗病相關的因子,並證明其中 3種重要因子的抗血吸蟲功能;

五、通過東方田鼠血清篩選日本血吸蟲cDNA文庫獲得二個日本血吸蟲新抗原基因,並證明這兩個新基因的表達產物均可誘導部分保護作用。本項目申報國發明專利兩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一項。本研究多項成果在國內外均屬首次報導,具有原創性,居國內領先水平。研究成果為進一步闡明東方田鼠的抗病機制、查明抗病相關因子提供了重要基礎,為探索防治血吸蟲病有效藥物和疫苗提供了新途徑。

關於「東方田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