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Aristichthys nobilis),硬骨魚綱鯉形目(Cypriniformes)鯉科(Cyprinidae)鰱亞科(Hypophthalmichthinae)鱅屬。又名花鰱、胖頭魚、大頭鰱,古稱。中國主要淡水養殖魚類之一,與鰱魚草魚青魚合稱為四大家魚。自然分布於除黑龍江外的中國各大江河和湖泊。

形態

體延長,側扁。腹鰭前方的腹部圓平,腹棱自腹鰭後方伸達肛門。頭大,體長僅約為頭長的 2.9~3.1倍。眼小,位於頭側中軸線下方。口寬大,前位,略上斜。鰓耙細長密列,但不癒合。具咽上器官。咽齒一行,4/4,齒形相似,均為鞋底形,齒面光滑。鱗片細小,側線鱗95~ 115。胸鰭長,遠超過腹鰭基部。生殖期雄魚胸鰭前面數鰭條的上緣各生有向後傾斜的骨質棱突,似刀刃,有割手感覺,雌魚完全光滑。體背部及上側面呈暗色,具不規則黑色斑塊,下側面及腹面銀白色,各鰭灰褐色,上具許多黑色小斑點。(見彩圖)

生物學特性

鱅喜棲息於水域的中上層,性溫順,易捕捉。巡遊速度低,但猝發速度高。成熟個體於冬季湖水下降時,漸從湖泊到江河幹流河床深處越冬;未成熟個體則多數仍留在湖泊深處。水中含氧量低於1.55毫克/升時呼吸受抑制,低至0.40~0.23毫克/升時開始窒息死亡。適溫範圍為20~32℃,繁殖最適溫度為22~28℃,生長最適溫度為25~32℃,最適pH為7.5~8.5。能在浮游生物豐富的肥水中生活,且耐受性大。當水體鹽度為5‰時,生長不受明顯抑制,但繁殖受到不利影響。終生主食浮遊動物。魚苗長至 8毫米左右時開始吞食輪蟲、無節幼蟲和小型枝角類。15毫米時,攝食方式由吞食向濾食過渡,此時的適口餌料是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和少量無節幼蟲,也食大型浮游植物;16~20毫米時攝食機能大大加強。

雌鱅在長江流域一般5齡成熟。此時體長約850毫米,體重約10千克。在珠江流域提早1齡成熟。生殖季節一般為5月上旬至7月。長江的鱅產卵場以宜昌至道士袱(黃石市)江段為主,產卵一般在江水快速上漲且漲幅大時進行;當水位下落、流速變緩、流態平順時產卵即告停止。懷卵量每千克體重約10萬粒;池塘養殖的鱅懷卵量每千克體重平均為12.4萬粒。卵漂流性。卵膜薄而透明,無粘性。卵黃淡青而稍帶黃色。卵徑1.5~2.0毫米,卵吸水膨脹後可增大到5.0~6.5毫米,這是因為卵黃周隙擴大所致,卵黃本身的體積變化甚微。受精卵在水溫19.4~21.2℃時約經40小時孵出。初孵仔魚長7~8毫米。雌鱅的體長絕對增長以2齡最快,從4齡開始增長量急劇下降;體重的絕對增重以3齡最迅速,此後幾年增重仍較顯著。滿1齡的鱅一般體長為200毫米,體重0.25千克左右。生長最快的體長可達500毫米、體重1千克。已知最大個體重達49千克。

生產

鱅由於食物鰱較短、生長快速,且少病,歷來是池塘、湖泊的優良養殖種類;同時因溫順易捕也適於在大、中型水庫中放養。養殖用魚苗過去依靠捕撈天然苗,常受自然條件限制。自1958年中國成功地進行了鱅的人工繁殖以後,苗源已趨充足。在江河自然生長魚類的捕撈量中,鱅約佔6%,產量最高的是長江中下游水域。

鱅魚頭肥大,其軟齶組織和唇部鬆軟肥厚,為一佳肴。

關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