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試劑
A+醫學百科 >> 鱟試劑 |
鱟的長相既像蝦又像蟹,人稱之為「馬蹄蟹」,是一類與三葉蟲 (現在只有化石)一樣古老的動物。
目錄 |
種群現狀
鱟的祖先出現在地質歷史時期古生代的泥盆紀,當時恐龍尚未崛起,原始魚類剛剛問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它同時代的動物或者進化、或者滅絕,而惟獨只有鱟從4 億多年前問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鱟有「活化石」之稱。
生活習性
每當春夏季鱟的繁殖季節,雌雄一旦結為夫妻,便形影不離,肥大的雌鱟常馱著瘦小的丈夫蹣跚而行。此時捉到一隻鱟,提起來便是一對,故鱟享「海底鴛鴦」之美稱。
體形特徵
鱟有四隻眼睛。頭胸甲前端有0.5毫米的兩隻小眼睛, 小眼睛對紫外光最敏感,說明這對眼睛只用來感知亮度。在鱟的頭胸甲兩側有一對大複眼,每隻眼睛是由若干個小眼睛組成。人們發現鱟的複眼有一種側抑制現象,也就是能使物體的圖像更加清晰,這一原理被應用於電視和雷達系統中,提高了電視成像的清晰度和雷達的顯示靈敏度。為此,這種億萬年默默無聞的古老動物一躍而成為近代仿生學中一顆引人矚目的「明星」。
特殊作用
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它的血液是藍色的。這種藍色血液的提取物——「鱟試劑」,可以準確、快速地檢測人體內部組織是否因細菌感染而致病;在製藥和食品工業中,可用它對毒素污染進行監測。
此外,鱟的肉、卵均可食用。
鱟試劑是從棲生於海洋的節肢動物「鱟」的蘭色血液中提取變形細胞溶解物,經低溫冷凍乾燥而成的生物試劑,專用於細菌內毒素檢測。目前國際上銷售的鱟試劑有兩種,一種稱美洲鱟試劑(Limulus Amebocyte Lysate),縮寫為LAL,由美國生產;另一種稱東方鱟鱟試劑(Tachypleus Amebocyte Lysate),縮寫為TAL。TAL與LAL有相同的功效。
鱟試驗法是國際上至今為止檢測內毒素最好的方法,它簡單﹑快速﹑靈敏﹑準確,因而被歐美藥典及我國藥典定為法定內毒素檢查法,並已被世界各國所採用。目前能生產鱟試劑的主要有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家。在中國最早生產鱟試劑的廠家有福州東方鱟試劑廠(已倒閉)、廈門鱟試劑廠等。廈門廠鱟試劑榮獲1978-1979年度福建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獎,1983年衛生部甲級成果獎。目前已有顯色基質鱟試劑、凝膠法鱟試劑、特異性鱟試劑及內毒素檢測儀器等一系列產品。
實驗方法
鱟試劑按實驗方法可分為: 凝膠法鱟試劑 動態濁度法鱟試劑 終點濁度法鱟試劑 動態顯色法鱟試劑 終點顯色法鱟試劑 凝膠法系通過鱟試劑與內毒素產生凝集反應的原理來定性檢測或半定量內毒素的方法。凝膠法鱟試劑常見規格為0.1ml/支或0.5ml/支或者更大裝量,使用時應加除熱原水(細菌內毒素檢查用水)復溶後使用。凝膠法是通過觀察有無凝膠形成作為反應的終點。此法操作比較簡單,經濟,不需要專用測定設備,可以進行定性或半定量測定。 特異性鱟試劑,即棄G因子鱟試劑,是國內首創的產品, 它專一對內毒素起反應,避免了G因子旁路的干擾,使檢測結果更加可靠,在藥檢和臨床檢驗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理想檢測試劑。 動態濁度法鱟試劑、終點濁度法鱟試劑、動態顯色法鱟試劑、終點顯色法鱟試劑,這四種方法都是定量檢測內毒素的。 根據檢測原理,終點濁度法和動態濁度法都屬於濁度法。濁度法系利用檢測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的濁度變化而測定內毒素含量的方法。終點濁度法未見商品化產品。動態濁度法(又稱動態比濁法)是檢測反應混合物的濁度上升某一預先設定的吸光度所需要的反應時間,或是檢測濁度增加速度的方法。 終點顯色法和動態顯色法都是屬於顯色基質法。顯色基質法系利用鱟試劑與內毒素反應過程中產生的凝固酶使特定底物顯色釋放出的呈色團的多少而測定內毒素含量的方法,根據產物顏色判斷內毒素濃度,又稱為比色法。廈門鱟試劑廠於2005年推出以鱟四肽為顯色底物的鱟試劑盒,抗干擾能力強, 靈敏度高達0.005EU/ml, 質量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目前已有500多家單位使用該試劑盒,並有部分單位發表相應文獻。國內有少量國外產品,但價格遠高於國產試劑,到貨周期長。 如果您僅需要檢測樣品的內毒素限量,可以選擇凝膠法鱟試劑,通過確定內毒素限值及最大有效稀釋倍數,做樣品的干擾試驗從而確定使用的鱟試劑的靈敏度。 如果您需要定量測定樣品中內毒素含量則應選擇顯色基質鱟試劑盒或動態濁度法鱟試劑。 動態濁度法與動態顯色法需要帶溫育系統的動態光度測定儀器及配套軟體,例如,微板鱟試儀ELx808及軟體TALgent 或Gen5。動態濁度法與動態顯色法簡單方便、一步即成,線性範圍寬。 終點顯色法需要配套酶標儀或可見分光光度計進行檢測。配套帶有溫育系統的酶標儀,如微板鱟試儀ELx808,可減少試劑用量。
關於「鱟試劑」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