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脂腺囊腫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8no.jpg

疾病名稱:皮脂腺囊腫

疾病別名:俗稱「粉瘤」  

目錄

基本概述

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是指因皮脂腺導管阻塞後,腺體內因皮脂腺聚積而形成囊腫。這是最為多見的一種皮膚良性腫瘤,很多人都曾有過長粉瘤的經歷,尤其是處於生長發育旺盛期的青年人。

皮脂腺囊腫好發於頭皮和顏面部,其次是軀幹部。由於其深淺不一,內容物多少不同,因而其體積大小不等且差距很大,小的如米粒大小,大的如雞蛋大小。往往被診斷為脂肪瘤纖維瘤等。皮脂腺囊腫生長十分緩慢,但患者仍能感到其在逐漸增大。

手術是皮脂腺囊腫唯一的治療方法。手術中可在與囊腫相連的皮膚,尤其是見到導管開口時,沿著皮紋方向設計梭形的皮膚切口,連同囊腫一起摘除。分離時應特別小心,囊壁很薄,應當盡量完整地摘除。如果殘留囊壁,則易於複發。如果術前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則應首先控制炎症,後期再安排手術。  

疾病分類

普通外科,口腔科  

症状

該囊腫呈單個或多個,柔軟或稍堅實的球形腫物,直徑1~3cm左右,位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內,與皮膚粘連,但基底可以移動。有時在囊腫表面皮膚上可見點狀凹陷的皮脂腺開口。

皮脂腺囊腫多為單發,偶見多發,形狀為圓形,硬度中等或有彈性,高出皮面,表面光滑,推動時感到與表面相連但與基底無粘連,無波動感。皮膚顏色可能正常,也可能為淡藍色或淡黃色,增大過快時,表面皮膚可發亮。有時在皮膚表面有開口,可從此擠出白色豆腐渣樣內容物。這個開口即通向皮膚表面皮脂腺的開口所在,開口凹陷系導管長度不足所致。皮脂腺囊腫往往並發感染,造成囊腫破裂而暫時消退,但會形成瘢痕,並且易於複發。皮脂腺囊腫癌變的機會極為罕見。  

病理

皮脂腺囊腫俗稱「粉瘤」。主要為由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狀上皮被逐漸增多的內容物膨脹而形成的瀦留性囊腫。囊腫中為白色凝乳狀皮脂腺分泌物。  

臨床診斷

1.病史中詢問腫瘤發生時間、部位及發展情況。

2.該囊腫呈單個或多個,柔軟或稍堅實的球形腫物,直徑1~3cm左右,位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內,與皮膚粘連,但基底可以移動。有時在囊腫表面可見點狀凹陷的皮脂腺開口。

3.注意與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鑒別:

(1)皮樣囊腫:位於皮下,不與皮膚粘連而與基底部組織粘連甚緊。常長在身體中線附近,好發於眼眶周圍、鼻根、枕部及口底等處。

(2)表皮樣囊腫:是一種真皮內含有角質的囊腫。多因外傷(尤其刺傷)將表皮植入真皮而成,腫物表面常有角質增生,好發於手及足踝等易受外傷和壓迫的部位。

4.脂肪瘤 呈扁平分葉狀,位於皮下,用手指沿腫物兩側相向推擠局部皮膚,可出現橘皮樣征。  

治療

1.手術切除:一經確診後,均應手術將囊腫完整摘除。

2.並發感染者應予口服抗菌藥(如增效聯磺片麥迪黴素等)及熱敷等抗炎治療,炎症消退後手術切除。  

治療方案

通常手術進行完整切除。如並發感染,應先控制感染,待炎症消退後再行手術。

1.繼發感染 出境可應用抗菌藥物;有膿腫形成者尚應做切開引流

2.病損 可予手術切除

(1)手術時應在與囊腫粘連的皮膚部位及其導管開口處作一梭形切口連同囊腫一併摘除方嚮應順皮紋方向順行如已並發感染在四周組織發生粘連時手術時應徹底完整地摘除囊腫囊壁較薄極易破碎最好應完整地摘出否則殘留囊壁組織易招致囊腫複發

(2)內鏡手術進行皮下囊腫的摘除可避免出現手術切口瘢痕是近年來科技發展的一項新手術方法  

治療要點

皮脂腺囊腫常發生在頭面部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且易合併感染,局部出現紅腫壓痛,甚至化膿潰破,因此,主張手術切除,術中要求囊壁一定要完整切除,否則很易複發。  

感染

皮脂腺囊腫感染者,多數學者主張切開引流、抗感染後再行手術切除。但本組治療結果證明,切除感染的皮脂腺囊腫後,用雙氧水碘伏生理鹽水處理切口再縫合,大部分能達到甲、乙級癒合,縮短了病程,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乙、丙級癒合者早期雖有色素沉著,但多數在3個月內逐漸消退,不影響外觀。

參考

健康問答網關於皮脂腺囊腫的相關提問

關於「皮脂腺囊腫」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