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水腫的表現特徵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水腫 >> 水腫概述 >> 水腫的表現特徵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一)水腫液的性狀

水腫液來自血漿液體成分,含有蛋白質、無機鹽、葡萄糖肌酐尿素胺基酸及其它可溶性物質。但蛋白質量及比例,則視水腫的原因而異,主要取決於微血管通透性是否增高及增高程度。通透性越高,蛋白質滲出越多,含量就越多,故水腫液的比重也越大;相反,當通透性不高時,則蛋白質含量較低(常<2g%),水腫液比重也較低。臨床上習慣把比重低於1.015的水腫液稱漏出液(transudate),比重高於1.018的稱滲出液(exudate),後者即指炎症性滲出液。但也有例外,淋巴水腫時雖微血管通透性不增高,水腫液比重可不低於滲出液,原因已如上述。

(二)水腫器官和組織的特點

水腫器官的體積增大,重量也增加,包膜被牽引而緊張發亮。此外,在組織學上水腫部的間質纖維可被分隔而稀疏。

(三)體重變化

全身水腫時,體重能敏感地反映細胞外液容量的變化。因而動態檢測體重的增減,是觀察水腫消長的最有價值的指標,它比觀察皮膚凹陷體征更敏感。

(四)皮下水腫的皮膚特徵

皮下水腫是全身或軀體局部水腫的重要體征。當皮下組織有過多體液積聚時。皮膚腫脹皺紋變淺,平滑而鬆軟。臨床上為驗證有無水腫,常用手指按壓內踝或脛前區皮膚,觀察解壓後有無留下凹陷,如留下壓痕,表明已有顯性水腫(frank edema),也稱凹陷性水腫(pitting edema)。但此法不敏感,因顯性水腫出現前已有隱性水腫(recessive edema)。為何組織間隙已有過量液體積聚,而不出現凹陷體征?這可用組織間隙中的凝膠體網狀物的吸附力來解釋。後者對液體有強大吸附力和膨脹性(圖7-2)。液體被吸附呈凝膠態就不能自由移動,受到壓力時也不易移動;只有當積聚的液量超過凝膠體結構的吸附力和膨脹度後,過多的液體才能呈游離狀態。液離液體在組織間隙中則有高度移動性,故在有足量游離液積聚後,用手指按壓該部皮膚,液離液乃從按壓點向周圍散開,於是出現凹陷(壓痕)。解壓後約經數秒到1分鐘左右,才流回原處而平復。

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和凝膠體結構在水腫時的液體交換示意圖


圖7-2 毛細血管、毛細淋巴管和凝膠體結構在水腫時的液體交換示意圖

1.毛細血管;2.毛細淋巴管;3.組織間隙凝膠體網狀物

(五)全身水腫的分布特點

常見的全身水腫是心性、腎性和肝性水腫,它們的分布各有特點,後者有助於鑒別診斷。右心衰竭時水腫先出現於低垂部,立位時以下肢尤其足踝部最早出現且較明顯,然後向上擴展;腎性水腫先出現於面部,尤以眼瞼部明顯,然後向下擴展;肝性水腫多以腹水最顯著,軀體部不明顯。這些不同分布特點主要取決於:①組織結構特點:組織緻密度和伸展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水腫液積聚的早晚和程度。有些部位(如眼瞼部)的皮下組織很疏鬆,皮膚伸展性大,容易容納水腫液積聚,在不受重力影響尤其平臥時,水腫較早在這些部位顯露而易被發覺,故腎性水腫病人晨起時眼瞼水腫比較明顯;另一些部位(如手指、足趾尤其掌側)因皮下組織比較緻密,皮膚較厚而伸展性小,故不易容納水腫液,因而水腫不易顯露和被發覺;②重力和體位: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受重力效應的影響,故離心臟水平面向下垂直距離越遠的部位,外周靜脈血壓及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就越高,因而立位或坐位的低垂部比平臥時的同部位,存在明顯的差別。例如手部靜脈血壓的這種差別,可達0.49~0.98kPa(50~100mmH2O)。這種重力效應在全身體循環靜脈於血時就更明顯。因此,右心衰竭的水腫病人,低垂部比較容易和較早出現水腫。③局部血液動力因素:如有特定的局部因素,使某一體部或器官的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增高的程度,比重力效應更為顯著,以致該部毛細血管流體靜壓增高明顯高於低垂部,則該部水腫液的積聚,可比低垂部更早出現和更明顯,因而肝性水腫時,由於肝靜脈迴流受阻,腹水往往比下肢水腫明顯得多。

32 血管內外液體交換失衡導致組織間液增多 | 水腫對機體的影響 32
關於「病理生理學/水腫的表現特徵」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