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腦膜損傷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學》 >> 神經系統疾病 >> 創傷 >> 腦膜損傷
病理學

病理學目錄

腦膜損傷主要引起出血

(一)硬腦膜外出血

硬腦膜外出血(epidural hemorrhage,EDH)此種出血以顳部較多見。創傷局部或顳骨骨折導致腦膜中動脈撕裂出血。血腫常引起顱骨與局部硬腦膜分離,壓迫局部腦組織,形成平整而邊界不清的壓跡。典型的臨床表現是患者在因創傷所致的短時意識喪失後,有6~8小時的清醒期,隨著血腫的形成和發展,患者再次陷入進行性昏迷狀態。患者常因腦疝呼吸衰竭死亡,因此應及時確診並進行手術處理。

(二)硬腦膜下出血

硬腦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SDH)多因橋靜脈(連接腦皮質上矢狀竇)撕裂所致,因此出血位置多在大腦背側部,在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血腫大小與機體的凝血機能和出血的次數等有關。局部大腦受壓,由於血腫直接壓迫腦組織,致使壓跡凹陷呈不規則狀,輪廓分明(圖16-22)。

硬腦膜外血腫與硬腦膜下血腫示意圖


圖16-22 硬腦膜外血腫與硬腦膜下血腫示意圖

急性硬腦膜下血腫可伴有腦挫傷或撕裂。臨床症状出現較緩慢,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其後果取決於出血程度及局部腦損傷等因素。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常發生在輕微腦損傷後,多見於具有腦萎縮之老年人。起病緩慢,往往到血腫發展至相當體積後才出現症状。可表現為精神錯亂,注意力不集中,偶可出現癲癇和緩慢進行的昏迷。血腫表面有起源於硬腦膜的肉芽組織包圍。輕微損傷又可使其中的毛細血管破裂導致少量出血,這種出血、機化的過程可反覆進行,使肉芽組織機化呈層狀增厚,並使血腫進行性增大。未經治療者多死於因顱壓升高所致的腦損害。

(三)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可伴發於腦挫傷,也可單獨存在。通常出血範圍有限,少數可為廣泛、瀰漫的出血。廣泛瀰漫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機化,可引起腦積水

32 創傷 | 腦實質損傷 32
關於「病理學/腦膜損傷」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