虻
(重定向自牛虻)
A+醫學百科 >> 虻 |
虻(gadfly),雙翅目虻科 (Tabanidae)昆蟲。俗稱牛虻、馬蠅。全世界已知虻類約3800種,中國約380種。雌性成蟲能吸血,主要為害家畜及其他野生哺乳動物,也叮刺人,並能傳播疾病。
成蟲體大粗狀,頭部寬大,等於或大於胸部,體長約1~3厘米,棕褐色、黑色或黃綠色,多有鮮艷的色斑和光澤,體表多細毛。雄虻兩複眼接近,雌虻則分離。雌虻有小刀狀刺吸式口器,能吸血;雄虻口器退化,只能吸食植物汁液。發育過程為完全變態,卵產於稻田、沼澤、池塘的草葉或小樹枝上,有時也產在稻田岸堤上或近水岩石的空隙處。200~500個卵粘集成堆,形成卵塊,約1周後孵出幼蟲。幼蟲圓錐形,兩端錐狀,多鑽入濕土中生活,以土堆中其他昆蟲幼蟲或蚯蚓等為食。幼早期數月到1年不等;成熟幼蟲在較乾燥土壤里化蛹;2~4周後羽化,每年繁殖1代。雌性產卵前須吸血,多在白天活動,喜強烈陽光,中午最活躍。主要吸牛、馬等牲畜的血,也吸其他哺乳動物和人的血。吸血量大,大型虻吸血量可達200~360毫克,吸血量為其體重的1~3倍。成虻常棲息於草叢或樹林,6~8月為其活動的盛季,10月後幼蟲鑽入土內越冬。
虻叮人吸血,被叮部位疼痛、出血、紅腫或出現蕁麻疹樣皮炎。在非洲,斑虻屬的兩個種(分斑虻和靜斑虻)可傳播人體羅阿絲蟲病。北美的中室斑虻和前蘇聯的秋虻機械地傳播兔熱病。炭疽、布氏桿菌病也可能從動物經虻機械地傳播給人。
虻的防制不易。環境防制如排除積水、填平窪地、清除雜草等可減少虻的孳生地。化學防制如用避蚊胺及其他有機磷殺蟲劑(如馬拉硫磷)消滅幼蟲和成蟲。皮膚暴露部分可塗擦驅避藥,以防叮咬。盛夏虻多時,可改為晚間放牧牲畜,避開黃昏時虻刺叮的高峰時間。
出自A+醫學百科 「虻」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99%BB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虻」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