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瀉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濕瀉,病名。見《丹溪心法.泄瀉》。即濡泄洞泄,俗稱水瀉。指泄瀉因於濕傷脾胃所致。《證治要訣.大小腑門》:「濕瀉,由坐臥濕處,以致濕氣傷脾,土不克水。梅雨陰久,多有此病。」《醫學傳燈.泄瀉》:「濕瀉者,腹中不痛,所瀉皆水;或遍身發腫,身熱脈數者,病屬於陽……」《金匱翼.泄瀉諸證統論》:「濕瀉一名濡泄,其脈濡細,其症泄水,虛滑腸鳴身重、腹不痛。由脾胃有濕,則水谷不化,清濁不分。久雨潮溢,或運氣濕土司令之時,多有此疾。」治宜利濕和中,選用胃苓湯理中丸,柴苓湯;或以除濕湯吞戊己丸;重者用術附湯;久病體虛,肢冷脈細者,宜用消腫健湯,兼服金匱腎氣丸以養元扶正。單純水瀉,可選用五苓散駐車丸,挾熱者用參連丸。參見濡瀉、洞泄條。

濕瀉又稱「洞瀉」或「濡瀉」。是因水濕阻於胃腸,脾虛不能制水所致,所謂 :「濕盛則濡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臨床表現有身重、胸悶、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溏稀、尿少或黃赤、舌苔滑膩、脈濡緩等。

關於「濕瀉」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