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與化學損傷/核武器的四種殺傷因素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 核武器損傷和防護 >> 核武器的四種殺傷因素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目錄

核爆炸瞬間產生的巨大能量,形成光輻射、衝擊波、早期核輻射和放射性沾染四種殺傷破壞因素。前三種因素的作用時間,均在爆炸的幾秒至幾十秒之內,故稱為瞬時殺傷因素(instantaneous killing factor)。放射性沾染的作用時間長,可持續幾天,幾周或更長時間,以其放射性危害人員健康,因此稱為剩餘核輻射(recidual unclear radiation)。此外,由核爆炸釋放的γ射線,使空氣分子電離,形成核電磁脈衝(nuclear electro-magnetic pulse),它的作用時間不到一秒鐘。主要是破壞或干擾電子和電力設備,尚未發現對人畜有殺傷作用。
  在30km高度以下大氣層中的核爆炸,上述四種殺傷破壞因素在爆炸總量所佔比例大致為:光輻射35%,衝擊波50%,早期核輻射5%,放射性沾染10%。但由於核武器種類、當量和爆炸環境的不同,能量分配的比例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中子彈的早期核輻射(主要是高能中子)的能量比例可高達40%~80%,其它殺傷因素的能量比例則顯著降低。
  一、光輻射
  (一)光輻射的形成
  光輻射(light radiation)是核爆炸瞬間產生的幾千萬度的高溫火球,向四周輻射的光和熱、光輻射也稱熱輻射(thermal radiaion)。


(二)光輻射的主要性質
  1.能量釋放:光輻射能量釋放有兩個脈衝。第一脈衝為閃光階段,持續時間極短,所釋放的能量僅為光輻射總能量的1%~2%,主要是紫外線。這階段不會引起皮膚損傷,但有可能引起視力障礙。第二脈衝為火球階段,持續時間可達幾秒至幾十秒,所釋放的能量佔光輻射總量的98%~99%,主要是紅外線和可見光,是光輻射殺傷破壞作用的主要階段。
  2.光衝量:光衝量(radiant exposure)是徇衡量光輻射殺傷破壞作用的主要參數。光衝量是指火球在整個發光的時間內,投射到與光輻射傳播方向相垂直的單位面積上的能量,單位是焦耳.每平方米或焦耳.每平方厘米(J.m-2、J.cm-2)。
  3.光輻射的傳播:光輻射具有普遍光的特性,在大氣中是以光速(3×108m.s-1)呈直線傳播。傳播中,受到大氣中各種介質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強度逐漸被削減,但能透過透明物體發生作用。
  二、衝擊波
  (一)衝擊波的形成
  核爆炸形成的高溫高壓火球,猛烈向外膨脹,壓縮周圍的空氣層,形成一個球形的空氣密度極高的壓縮區。隨著壓縮壓的迅速向外運動,其後形成一個球形的低於正常大氣壓的稀疏區。兩個區域緊密相連,在介質中迅速傳播,形成了核爆炸的衝擊波(blast wave)(圖2-5)。
Glwa1zhd.jpg
圖2-5 衝擊波形成及運行模式圖
  (二)衝擊波的主要性質
  1.衝擊波的壓力:衝擊波的壓力有超壓(overpressure)、動壓(dynamic pressure)以及負壓(underpressure,negative pressure)三種。壓縮區內超過正常大氣壓的那部分壓力稱為超壓;高速氣流運動所產生的衝擊壓力稱為動壓。波陣面上的超壓和動壓最大,分別稱為超壓峰值和動壓峰值。以單位面積所承受的壓力表示,其單位是帕斯卡(簡稱帕,符號Pa,1Pa=1N.m2,1kPa=7.501mmHg)。稀疏區內低於正常大氣壓的那部分壓力稱為負壓。衝擊波的殺傷破壞作用主要是由超壓和動壓造成的,而負壓的作用較小。
  2.衝擊波的傳播:衝擊波傳播的規律與聲波相同。壓力越大,傳播越快,最初速度可達每秒數公里。以後隨著傳播距離漸遠,壓力漸小,則速度漸慢,當壓力降至正常大氣壓時,衝擊波就變成聲波而消失。
  3.衝擊波的作用時間:衝擊波到達某一距離所需的時間,稱為衝擊波的到達時間。衝擊波到達某一點,壓力從開始上升至達峰值所需的時間,稱為壓力上升時間。超壓持續作用的時間,稱為正壓作用時間。壓力上升時間越短,正壓作用時間越長,則殺傷破壞作用就越強,反之則越弱。
  三、早期核輻射
  (一)早期核輻射的形成
  早期核輻射(initial unclear radiation)是核爆炸特有的一種殺傷因素,又稱貫穿輻射(penetrating radiation),是核爆炸後最初十幾秒鐘內產生的γ射線和中子流。
  (二)早期核輻射的主要性質
  1.傳播速度快:γ射線以光速傳播;中子傳播速度由其能量決定,最大可接近光速。
  2.作用時間短:核裂變和聚變中子以及氮俘獲產生的γ射線。作用時間不到半秒鐘;裂變碎片γ射線,因碎片多為半衰期短,衰變快,又隨火球、煙雲上升,因此不論當量大小,早期核輻射對地面目標的作用,時間多為十幾秒鐘以內。
  3.能發生散射:早期核輻射最初基本上呈直線傳播,但在傳播過程中與介質相碰撞可發生散射,運動方向呈雜亂地射向目標物。
  4.貫穿能力強,但能被介質減弱:早期核輻射的貫穿能力強,但在通過各種介質時均會不同程度地被吸收而減弱,各種物質對早期核輻射的減弱能力通常用物質的半減弱層表示。半減弱層是指早期核輻射減弱一半所需的物質的層厚度。從表2-2中可見14cm厚的土層,能將早期核輻射減弱50%。另外不同物質對不同種類射線的減弱能力是不同的。
表2-2 某些物質對早期核輻射的半減弱層


輻射 半減弱層(cm)
土壤 混凝土 木材
γ射線 14.0 10.0 30.0 20.0 3.2
中子 13.8 10.3 11.7 5.0 4.7

5.產生感生放射性:土壤、兵器、含鹽食品及藥品中某些穩定性核素的原子核,俘獲慢中子形成放射性核素。這种放射性核素稱為感生放射性核素,這种放射性叫感生放射性。
  6.早期核輻射量:通常以吸收劑量表示,單位是戈瑞(Gy),中子量有時用中子通量表示,中子通量是指單位面積(m-2或cm-2)上的中子數。
  四、放射性沾染
  (一)放射性沾染的形成
  核爆炸時產生的大量放射性核素,在高溫下氣化,分散於火球內,當火球冷卻成煙雲時,與煙雲中微塵以及由地面上升的塵土凝對成放射性微粒。受重力作用向地面沉降,稱放射性落下灰(radioactive fallout),簡稱落下灰。由此造成空氣、地面、水源、各種物體和人體的沾染稱為放射性沾染(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二)放射性沾染的主要性質
  1.組成成分:放射性落下灰由核裂變產物、感生放射性核素和未裂變的核裝料三部分組成。落下灰主要發射β、γ射線。
  2.理化特性
   (1)狀態:落下灰粒子呈球形或橢圓形微粒,粒內放射性物質分布均勻。顏色與爆區土壤有關,可呈黑色、灰色或其它顏色。粒徑大小與爆炸方式有關,地爆的粒徑較大,自幾微米至幾毫米;空爆的粒徑較小,僅為幾微米至幾十微米。
   (2)溶解度:溶解度與落下灰的粒徑大小,放化成分以及溶劑的酸鹼度有關。水中溶解度較低,僅為10%左右。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較高,如在0.1N的鹽酸溶液中溶解度為35%~60%。
   (3)比活度:落下灰的比活度,隨其粒子徑的增大而減小。爆後1小時的落下灰,地爆的比活度為107~1010Bq.g-1
  3.落下灰的衰變規律:試驗證明,在爆後1~5000小時內,地面輻射級(即劑量率)的衰變可用「六倍規律」粗略計算,即時間每增加6倍,輻射級降至原來的1/10。如某處爆後1小時輻射級為80cGy.h-1;爆後6小時降到8cGy.h-1;爆後36小時降到0.8cGy.h-1
  4.放射性沾染量
  (1)地面沾染:用距地面0.7~1m高度的輻射級表示,單位是戈瑞(或厘戈瑞)每小時(Gy.h-1、cGy.h-1)。
  通常將0.5cGy.h-1的地域定為沾染邊界。將地面沾染的嚴重程度劃分為四級:0.5~10cGy.h-1的地域為輕微沾染區;10~50cGy.h-1的地域為中等沾染區;50~100cGy.h-1的地域為嚴重沾染區;大於100cGy.h-1的地域為極嚴重沾染區。(2)人體或物體表面沾染:用單位面積上的放射性活度表示,單位是貝可.每平方米或貝可.每平方厘米(Bq.m-2、Bq.cm-2)。
  (3)物質污染:用比活度表示,單位是貝可.每千克或貝克.每克(Bq.kg-1、Bq.g-1)。
  (4)空氣或液體污染:用放射性濃度表示,單位是貝可.每升或貝可.每毫升(Bq.L-1、Bq.ml-1)。

32 核武器概述 | 核武器的殺傷作用 32
關於「核與化學損傷/核武器的四種殺傷因素」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