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醫學/院前急救中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急診醫學》 >> 總論 >> 急診醫學概論 >> 急診醫療體系的基本組織形式和要素 >> 院前急救中心
急診醫學

急診醫學目錄

可以是獨立的一個機構,也可以依託在一個綜合醫院內,但它的任務是院前急救,安全輸送病人和組建急救醫療網。組建這樣一個機構應具備下列諸要素。

(一)人員 無論是創建還是推動事業的發展,人才是最重要的。創建急診醫療體系,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都是需經過特殊訓練的,他們包括通訊、高度、急救、運輸和指揮。從實際出發,院前急救的主要人員應該是「急救醫士」。他們的培訓可以在各地衛生學校或護士學校,增設專門訓練班,培訓時間可以為1.5~2年。從事院前急救工作的人員,即使是通訊人員,也應接受短期基本生命救護訓練。

(二)體制 急救中心(站)的組織體制是使它的工作正常運行的基本保證。大、中城市的組織形式可以根據當地具體情況決定,但基本任務不應改變,那就是負責全城急診的通訊、協助、指揮、現場搶救、安全運輸等五個要點。它可以獨立成一系統,在急診、急救工作中,它是全城最高指揮者和組織者,把全城有條件的醫院組織成網,分區負責,這樣可以縮短搶救半徑。可以根據本城面積和人口密集分布情況,劃區分段設分中心或分站。它也可以依託在一個有條件的綜合醫院,有幾點好處,特別適用於中等城市。①利於病人分流(patient flow);②利於搶救複雜的病人。但是這個依託於綜合醫院的急救中心(站)應有相對的獨立性,那就是它主要還是全城急診工作的通訊、協調和指揮所,還要負擔現場搶救和安全運輸的任務。所依託的醫院不得干預。

(三)裝備 急救中心(站)的主要裝備為先進的通訊設備,可進行繼續治療和監護的救護車和其他運輸工具,以及必要的搶救器械。

1.通訊設備 急救中心(站)應裝備專用的通訊設備;無線電-電話聯絡系統(radio-telephone switch system,RTSS)。它可以快速聯結病人所在地、急救中心(站)和醫院急診室。經過迅速的分診和調度,一個恰當的現場急救、安全運輸和接收醫院急診室之間的聯繫已迅速聯繫好,能在最短時間內分別行動和準備妥當。遇有特大災難時,這個系統更能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全城,及至全國應有統一呼救電話號碼,現在我國已規定為「120」。但要在全國範圍都裝備好,尚需一段時間。美國紐約市自1984年實行這一通訊系統以來,已能做到接到「911」(美國全國統一呼救電話號碼)後,派車到現場,進行必要搶救,然後安全輸送到指定的接收醫院,總共所需時間為平均9分鐘。

2.交通工具用於輸送傷、病人員的交通工具應由國家統一規定標準。交通工具主要是陸路的救護車,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使用直升機和醫用小飛機。輸送病人的交通工具應裝備下列基本設施和條件。①行馳時平穩;②車內設有除顫器、臨時起搏器、呼吸機、氧氣供應、心電和呼吸監護機、固定受傷部位的夾板或抽氣擔架、抗休克設備(抗休克褲)、小縫合包、輸液裝置和必要的搶救藥品及液體(包括干凍血漿);③車內應保持恆溫;④無線電通訊設備;⑤司機也必須接受過基本生命搶救訓練。

3.器械裝備 急救中心(站)應配備可在現場進行搶救工作的各種器械。應有搶救記錄。

4.資料儲存 有關本市各接收醫院的床位、手術室、監護室、專業人員實力、各類設備等的資料均應儲入資料庫,並每日檢查變動情況。病人的資料,特別是高危險度病人的資料均應預先存入資料庫,以便隨時查詢。

同時,資料庫還應儲存國內外有關急診醫學的進展和各處發生的重大災害資料。

(四)急救網這是保證急診醫療體系能順利運轉和提高搶救效率的重要步驟。按我國的傳統情況,可以在原有的三級醫療網組織,予以加強和改進。

(五)橫向聯繫急救中心(站)需要與本城的公安、消防、公共活動場所等處的服務人員建立聯繫。並培訓這類人員以基本的搶救知識,應使達到合格標準。與此同時,還應對全體市民進行宣傳教育,使它們掌握「自救」的基本知識。

(六)應變能力 這是對急救中心(站)能力的考驗。平時注重培訓,加強急救網的組織和聯繫。遇到意外災難,就難快速作出有效的反應,組織救險人員迅速投入搶救,並有條不紊。

32 急診醫療體系的基本組織形式和要素 | 醫院急診室 32
關於「急診醫學/院前急救中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