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素/前言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黃帝內經太素》 >> 前言
黃帝內經太素

黃帝內經太素目錄

中醫學術發展史上,《黃帝內經》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醫學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發端於這部兩千多年前的偉大經典,因此,對《黃帝內經》(《靈樞》、《素問》)的研究,歷代不乏其人。

從文獻學的角度,用音韻、文字、訓詁、注釋等方法整理《黃帝內經》,確定其內容的可靠性,是開展各種《內經》研究課題的基礎。今人熟知的唐代醫家王冰對《黃帝內經素問》的注釋,宋代史崧對《黃帝內經靈樞》的校訂,均對《內經》的流傳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王冰在整理《素問》時作了不少移補添改,史崧亦在《靈樞》幾近失傳時才將「家藏孤本」整理問世,因此,後人往往對今本《內經》中某些內容的可靠性提出質疑。

所幸的是,尚有《黃帝內經太素》一書。此書作者為楊上善,他於唐代初葉將《黃帝內經》(《靈樞》、《素問》)經文重新分類加註,厘為三十卷,刊刻於世,名之為《黃帝內經太素》。該書雖然將《靈樞》、《素問》中的經文進行了分類,但是其中幾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黃帝內經》的全部內容,而且對原書文字未加改動,因此是研究《黃帝內經》的可靠資料。宋代著名學者林億在校正《素問》、《甲乙經》、《脈經》等醫書時,便多借重此書,對其評價甚高。可惜的是,《太素》一書流傳不廣,自南宋以後國內幾乎無人睹其真面目。

到明、清之季,學術界便大都視之為佚書了。清光緒中葉,出現了奇蹟!中國駐日本大使館官員楊守敬(字惺吾)發現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當於中國唐代光啟三年,即公元887年)舊抄卷子本!雖然殘缺七

卷,楊氏仍如獲異珍,遂影寫攜歸。仁和寺舊抄卷子本《黃帝內經太素》的再度問世,在國內醫學界立即引起了轟動,此後,國內翻刻的《太素》不斷問世,流傳漸廣,研究之風日盛。然而,由於當時科技水平所限,無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來就殘缺的舊抄本越傳越誤,數十年間終無善本問世。

晚清學者蕭延平精通儒學,擅長醫理,《黃帝內經》「不去手者數十年」,對這部醫典十分重視。他見到失而復出的《黃帝內經太素》之後,奮編摩之志,廣取《靈樞》、《素問》、《甲乙經》、《寒傷論》、《巢氏病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醫心方》諸書,對《太素》進行了多年考校,終於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撰成《黃帝內經太素》校正本,並刊刻於世。該書字斟句酌,旁徵博引,洋洋四十餘萬言,成為當時國內最完備、最精審的版本。蕭氏以嚴謹的治學態度,系統整理《黃帝內經太素》,對中醫經典研究功莫大焉。雖然蕭氏校正的《太素》在學術界具有不可爭議的權威性,但是其中闕佚達七卷之多,終為國內學者心中一大憾事。近年中日兩國學術交往漸多,久聞日本國內又發現了仁和寺本《太素》原缺的第16、第21兩卷及第22卷中的《九刺》、《十二刺》二篇,國內中醫學者對此十分關注。1979年,中醫研究院王雪苔先生赴日本考察,得到日本「盛文堂漢方醫書頒布會」1971年據仁和寺本重印之《黃帝內經太素》一帙,其中便包括了國內佚缺的卷16、卷21及卷22中的兩篇。次年,雪苔先生將此三卷抽出影印,名之為《殘卷復刻黃帝內經太素》,作為內部資料在中醫界公開,為國內學者研究《太素》提供了寶貴資料。

前幾年,王洪圖教授有幸得到日本友人小曾戶丈夫先生所贈《黃帝內經太素》影印本。

該書為小曾戶丈夫監修、永田忠子模寫(即照像影印。),其原書便是著名的仁和寺本《太素》,版本價值非常高,可謂現存各版《太素》中的極品。欣喜之餘,我們立即用此書與蕭本《太素》進行了初步對勘,發現不僅可補第16、第21、第22等卷缺佚,而且尚可補第3、第8、第10、第12、第14、第29等卷中的大量佚文。為了讓更多的中醫界同仁及中醫愛好者看到現存內容最全的新版《太素》,我們對蕭本進行了全面重校和增補,以期有裨於中醫學術的研究與發展。

現將本次增補點校的體例及所做工作簡述如下:

1.本次增補點校《黃帝內經太素》以蕭延平民國十三年刻本(簡稱「蕭本」)為藍本,以小曾戶丈夫監修,日本築地書館影印之仁和寺卷子本(簡稱「仁和寺本」)為主校本,參校以王雪苔先生據1971年日本盛文堂漢方醫書頒布會重刻本節選影印的《殘卷復刻黃帝內經太素》(簡稱「盛文堂本」)及人民衛生出版社1965年鉛印本《黃帝內經太素》(簡稱「人衛本」)。為省文,本書在「腳註」、「

編者按」中引用上述著作時,均用簡稱,請讀者注意。

2.凡蕭延平原書未收,本次所增補之內容,均以今本《黃帝內經素問》(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代顧從德本)、《靈樞經》(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代趙府居敬堂刊本)加以校勘,有些章節還參校以《針灸甲乙經》(人民衛生出版社1956年影印明代《醫統正脈》本)。凡增校之處,均依蕭氏體例於各節後加「

編者按」予以說明。為節省文字,上三書分別簡稱《靈樞》、《素問》、《甲乙經》等。

3.凡書中所佚之字,均以「□」標示,每個「□」表示一個漢字;遇書中佚文字數不詳者,則以「□……□」表示。

4.凡本次校點所發現的問題、疑點或必須說明之處,一般加腳註予以說明。原人衛本《黃帝內經太素》腳註較多,且多精闢之解,凡採用者均註明「人衛本注曰」字樣。

5.本書未按經文分段,凡遇楊上善加註之處,均另起一段,蕭延平所加「平按」則附於楊注之後(前空一格);凡蕭延平於經文中所加「平按」,其間無楊氏注文者,則以「[]」括之,不另分段。

6.為便於閱讀,全書改豎排為橫排,重新標點;凡經文一律用黑體字排印,凡楊上善注文、「平按」及「

編者按」,均以宋體字排印,以示區別。

7.全書盡量採用標準簡化字,如:藏(臟)、府(腑)、迴(回)、閒(間)、恠(怪)等繁體字、異體字、通假字,均徑改為簡化字,不再作校注。但是,某些字蕭氏在按語中經常與《靈樞》、《素問》等書互校,如痠(酸)、員(圓)、悗(悶)、歐(嘔)、俛(俯)、豪(毫)、俠(挾)、掖(腋)、兌(銳)、□(癃)、膈(隔、鬲)、癕(癰)、齊(劑)等等,為了不刪除蕭氏原注,保持其原貌,此類字均未改;有些字蕭氏偶一為注,則蕭氏注釋者用原字,未涉及者則徑改,如徧(遍)、齧(齧)、齊(臍)、支(肢)、放(仿)、緻(致)等,不另加註釋。

8.仁和寺本及盛文堂本《黃帝內經太素》衍「之」字處甚多,如「五也」作「五也之」;「道之生也」作「道之生也之」;「善惡也」作「善惡之也」等,一般均徑刪,不另加註釋。

32 黃帝內經太素 | 卷第一攝生之一 32
關於「太素/前言」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