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呈現凹陷
A+醫學百科 >> 外踝呈現凹陷 |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患者在踝關節正位片上,外踝呈現凹陷,說明腓骨處於外旋位,應該檢查腓骨,排除腓骨骨折。
目錄 |
外踝呈現凹陷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為外旋傷力所致。
(二)發病機制
脛腓下聯合前部分離,為外旋傷力所致。距骨體的前部分推擠外踝,使其向外向後扭轉,常見脛骨前結節撕脫。但多數病例為脛腓前韌帶本身撕裂。以後是韌帶後方的滑膜盲管被撕裂及骨間韌帶部分纖維斷裂,腓骨在外旋時,脛腓後韌帶也承受應力,可發生脛骨後唇撕脫骨折,此點被學者認為是外旋損傷的特徵,並暗示前脛腓聯合亦分離。撕脫骨片很小,極少超過關節面的1/4。
外旋傷力大小不同,脛腓聯合自前向後的破裂深度亦各異,如傷力持續,必然腓骨發生螺旋形骨折,其骨折平面各不相同,極少數可出現解剖頸骨折(稱Maisonneuve骨折)。多數為腓骨遠端骨折,有人稱之為經脛腓聯合腓骨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此類病例可有三角韌帶淺層的前部撕裂,或內踝前丘部骨折,或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深層和淺層都斷裂。
外踝呈現凹陷的診斷
據以上分析,在診斷脛腓前聯合分離時可伴隨以下骨折:腓骨遠端骨折;經脛腓聯合骨折;脛骨前結節撕脫骨折;脛骨後唇撕脫骨折;內踝前丘部骨折伴踝關節內側間隙增寬。
小腿內旋位,踝關節攝片如果踝關節及小腿內旋30°~40°時,在踝關節正位片上,外踝呈現凹陷,說明腓骨處於外旋位,應該檢查腓骨,排除腓骨骨折。此外,可做患足跖屈位時踝關節側位攝片,如發現踝關節前部間隙不平行且增寬,應懷疑脛腓下聯合前韌帶撕裂。
踝穴片是診斷脛腓下聯合分離的重要手段。正常腓骨與脛骨前結節的重疊陰影B~C,不小於8mm,或不小於腓骨寬度的1/3。正常脛腓骨聯合間隙A~B應不超過3mm。如攝片時足外旋,此間隙縮小,足內旋時間隙清晰可見。攝踝穴位片,踝關節內側間隙最清楚,並有增寬。說明脛腓聯合前部撕裂及內側三角韌帶損傷。
踝關節側位片:在應力下脛骨向前拉,患足向後推,脛骨向前移而距骨腓骨向後外移。因此在側位片顯示踝關節前間隙增寬。
外踝呈現凹陷的鑒別診斷
據以上分析,在診斷脛腓前聯合分離時可伴隨以下骨折:腓骨遠端骨折;經脛腓聯合骨折;脛骨前結節撕脫骨折;脛骨後唇撕脫骨折;內踝前丘部骨折伴踝關節內側間隙增寬。
小腿內旋位,踝關節攝片如果踝關節及小腿內旋30°~40°時,在踝關節正位片上,外踝呈現凹陷,說明腓骨處於外旋位,應該檢查腓骨,排除腓骨骨折。此外,可做患足跖屈位時踝關節側位攝片,如發現踝關節前部間隙不平行且增寬,應懷疑脛腓下聯合前韌帶撕裂。
踝穴片是診斷脛腓下聯合分離的重要手段。正常腓骨與脛骨前結節的重疊陰影B~C,不小於8mm,或不小於腓骨寬度的1/3。正常脛腓骨聯合間隙A~B應不超過3mm。如攝片時足外旋,此間隙縮小,足內旋時間隙清晰可見。攝踝穴位片,踝關節內側間隙最清楚,並有增寬。說明脛腓聯合前部撕裂及內側三角韌帶損傷。
踝關節側位片:在應力下脛骨向前拉,患足向後推,脛骨向前移而距骨腓骨向後外移。因此在側位片顯示踝關節前間隙增寬。
外踝呈現凹陷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1.非手術治療 若是單純脛腓聯合韌帶損傷,只須閉合複位和小腿石膏固定6周。脛骨後唇撕脫骨折,骨折片不超過1/4關節面,且對關節無影響者,亦可用石膏固定。在伴腓骨骨折的病例如能複位,仍可用石膏固定。骨折複位不滿意者,即應做腓骨切開複位及內固定,腓骨牢固地固定後,用小腿石膏固定6周。
2.手術治療 在伴有脛腓下聯合分離的腓骨骨折者,腓骨的複位治療甚重要。要根據不同骨折類型,採用相應方法。
(1)如腓骨遠端螺旋形骨折:則用兩枚螺釘固定,螺釘應從後外方向前內方,從遠端向近端。
(2)腓骨下段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可採用髓內釘固定,以確保腓骨穩定,保持脛腓下聯合複位。為了避免螺釘斷裂和保護踝關節及腓骨生理功能,著者主張術後8周取出脛腓下關節處的螺釘。
脛腓下聯合分離,一般不做內固定,但在下列情況下應固定脛腓下聯合:腓骨高位骨折單純固定腓骨不能保持下聯合複位;外踝固定後或修補三角韌帶並固
定外踝後仍不能維持下聯合穩定者。
脛腓下聯合可用螺釘固定,也可用「U」形釘固定。在脛腓下聯合前做6cm長切口,內旋腓骨複位,然後用1或2枚脛腓聯合「U」形釘,短臂插入腓骨,長臂插入脛骨,「U」形釘應與脛腓前韌帶平行。
伴有三角韌帶撕裂者可以閉合複位並用石膏固定8周。固定期必須經常隨訪,一旦發現內側間隙增寬,即應手術治療。
參看
關於「外踝呈現凹陷」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