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是指不表現有神經系統體征,且用各種檢查並無明顯和發病有關的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者。  

目錄

發作特點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在40歲以後發生,女性較為多見其臨床表現有如下特點:

(l)疼痛發作常無預兆,為驟然發生的閃電式、短暫而劇烈的疼痛。

(2)疼痛的性質多種多樣,可呈撕裂樣、電灼樣、刀割樣或針刺樣等。

(3)患者在疼痛發作時有特殊痛苦的表情,常以手掌或毛巾緊揉病側面部,以期減輕疼痛,有的發作時不斷地作咀嚼動作,發作嚴重者常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一側,並有面部發紅,眼結合膜充血、流淚、流涎症状

(4)每次發作時間由數秒鐘至一二分鐘而驟然停止。

(5)疼痛常先起始於三叉神經的一個分支,以後逐漸擴展。如疼痛起於眶下神經時,則向下眼險、鼻翼上唇部放散;起於三叉神經第二支時,則向下顏、下唇部、額部放散;起於眶上神經時則向同側額部及上險部放散。少數病例疼痛蔓延至三叉神經的三個分支,有時甚至向對側蔓延。

(6)間歇期無任何疼痛,經一段時間後又可再發。發病初期發作次數較少,間歇期也較長,但病情大多逐漸加重,以後疼痛發作亦愈來愈劇烈,間歇期亦愈來愈縮短,以致終日不止。

(7)病程可呈周期性發作,每次發作期可持續數周或數月。很少自愈。

(8)部分病例發作與氣候有關,一般冬、春季發作較多。  

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探索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不明,反覆發作,難於治癒,現治療方法雖然不少,但均不理想,目前還沒有可徹底根治的療法。解放軍463醫院針灸科對本病進行了20多年的研究,最早時採用循經取穴的傳統針刺方法,選取面部、四肢的胃經與膽經穴位,施以針刺,但收效甚微。後來又經過8年的探索,創造了通過穴位來刺激三叉神經分支的新的針刺方法,取得了顯著的近期療效。經針灸專家與神經科專家的共同鑒定,一致認為治療方法有創新,針刺療效達國內先進水平。  

具體治療方法

眼支痛主穴選魚腰穴,配穴取頭維穴本神穴;上頜支痛主穴用四白穴,配穴取太陽穴顴髎穴下頜支痛或上頜支、下頜支痛時主穴用下關穴,配穴取夾承漿穴、頰車穴。在針刺主穴時要注意針法,如針刺魚腰穴時用1~1.5寸針,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3~0.5寸左右,有麻脹感時,搗刺3~5次,留針30分鐘;針刺四白穴時用1~1.5寸針,以45度角斜向前上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觸電樣針感時,提插3~5次,留針30分鐘;針刺下關穴時選用26號2寸針,直刺1.5寸左右,有觸電樣針感時,提插3~5次,留針30分鐘;針刺夾承漿時用1~1.5寸針,以30度角向前下方刺入0.5寸左右,有觸電樣針感時,留針30分鐘。其他配穴均採用常規針法。每日或隔日針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因本病發作時多屬實證,所以多用瀉法,僅有少數虛證病人採用補法。本療法主要是通過針刺頭面諸穴,強烈刺激三叉神經分支,使筋脈疏通,氣血調和而疼痛停止。

關於「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