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生物化學/膽紅素在腸管中的變化及其腸肝循環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臨床生物化學》 >> 肝膽疾病的生物化學與實驗診斷 >> 膽紅素代謝與黃疸 >> 膽紅素在腸管中的變化及其腸肝循環
臨床生物化學

臨床生物化學目錄

結合膽紅素葡萄糖醛酸膽紅素)隨膽汁排泄至腸管後,在迴腸末端至結腸部位,在腸管菌叢的作用下大部分被水解而脫下葡萄糖醛酸,然後逐步被還原成二氫膽紅素、中膽紅素、二氫中膽紅素、中膽素原、糞膽原及少量d-尿膽原,後三者與重氮試劑的呈色反應相同,統稱為膽素原。正常人每天從糞便排出的膽素原為40-280mg,膽素原在腸管下段接觸空氣後分別被氧化成為尿膽素、糞膽素和d-尿膽素(三者統稱為膽素),隨糞便排出,成為糞便的主要色素。在小腸下段生成的膽素原約有10%-20%可被腸粘膜重吸收,再經肝門靜脈入肝,重吸收入肝的膽素原大部分以原形再排入膽道,構成腸肝循環,小部(每日-4.0mg)經體循環隨尿排出。

膽色素代謝概況


圖10-2 膽色素代謝概況

32 肝對膽紅素的攝取、轉化及排泄 | 黃疸的發生機制 32
關於「臨床生物化學/膽紅素在腸管中的變化及其腸肝循環」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