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痣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黑色素痣(melanocytic nevi)是由一群良性的黑色素細胞,聚集在表皮真皮的交界產生的,黑色素細胞可能會分布在網狀真皮下部(lower reticular diemis),結締組織束之間(between collagen bundles),圍繞皮膚的其它附屬器官如汗腺毛囊血管神經等等,偶爾還會延伸到皮下脂肪。它的外觀看起來可能是扁平、突起、狀、顆粒狀,或者其它形狀,顏色則可能為棕色、黑色或藍色。黑色素痣有先天與後天產生的兩種。

先天性的大多在出生時或新生兒期就存在,後天性的痣則在六個月大以後,一直到老年期都有可能會新長出來。

後天性的痣大小通常為零點至零點六公分大,在病理上可以分為三種,接合痣(痣細胞局限在表皮、真皮交界部位,屬於表皮內的痣),複合痣(痣細胞不僅分布在表皮層,有向下進入真皮層),真皮內痣(痣細胞完全位於真皮層內)。痣的臨床長相也和其病理分類有關,接合痣呈現褐色至黑色平坦的斑點,不會突起於皮膚表面,複合痣通常呈現褐色突起的丘疹結節,真皮內痣則更大、更突起,呈淡褐色或肉色的結節,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肉痣」。

在1%~2%的新生兒身上,都可以找到先天性黑色素痣,不過巨大先天性黑色素痣的發生率則小於兩萬分(國外統計)。臨床上可以依黑色素痣的大小把它分成三種:

l 小型黑色素痣:大小小於兩公分,偏好分布在下半身、背部上半、肩膀、胸部與近端肢體。

l 中間型黑色素痣:大小介於2~20公分間。

l 巨大黑色素痣:大小大於20公分,分布以軀幹後半部為主,也有人在頭部或四肢其它不會,可能會覆蓋身體的大片肌膚。通常是深色的,而且有些許毛髮覆蓋,在主體外也散布著衛星式的病灶。

大部分的先天性巨大黑色素痣都是良性的,不過先天性巨大黑色素痣通常比後天性巨大黑色素痣要來得複雜。依照它的生長型式又可以分成三種:

l 複合性或皮下痣(compound or intradermal nervus):最常發生。

l 神經型痣(neural nervus):可以有神經管或神經瘤出現在結構中,看起來很像神經纖維瘤

l 藍痣(blue nervus):最少見。

黑色素痣在臨床上必須和黑色素瘤做區分,黑色素瘤是皮膚癌死亡率最高的一種,約佔所有皮膚癌死亡患者的三分左右。據西方的統計約20~50%的黑色素瘤和痣有關。因此區分黑痣是否合併黑色素瘤是十分重要的。一般依照ABCDE來區分,A是Asymmetry不對稱,也就是病灶上下、左右不對稱(想像病灶可以像摺紙一樣的上下或左右對摺);B是Border Irregularity邊緣不規則,也就是邊緣不形成圓弧形,而出現鋸齒狀缺口;C是Color Variability顏色不均勻,有的部位色素深,有的部位色素淺;D是Diameter >6mm,病灶的直徑大於零點六公分;E是Elevation或Enlargement,也就是表面變得突起或病灶大小增加。對於任何在醫學上懷疑可能有惡性病變的病灶,都必須接受切片檢查及病理化驗。幸運的是,在亞裔人種中,黑色素瘤合併痣的情形,比起白種人要少得多。

在醫學上黑色素痣屬於良性的腫瘤,一般而言並不需要治療。想要去除黑色素痣的患者,最好選擇皮膚專科醫師來治療較有保障。常用的治療方式有,手術切除、雷射治療、電波刀切除等。

關於「黑色素痣」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