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電位分布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腦電位分布圖(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一種腦電位活動檢查方法,是用常規腦電圖在頭顱上的全部電極採集一段時間內的電位信號,利用計算機分析將波幅的電壓值轉換為能量值(功率),經過成象技術繪出各個頻段等功率值的分布圖。又稱腦電地形圖。可用於腦發育、顱內佔位性病變癲癇腦梗塞等的診斷。

目錄

原理

通過頭顱上的記錄電極(一般是國際10~20系統19個電極)收集電位信號,電位信號經放大器放大,進入計算機數/模轉換為數字信號,再通過計算將電壓值轉換為能量值(常用快速傅立葉轉換及AR轉換),經內插計算,最後按不同頻段列印出6個圓形圖,每一圖為從上俯視的頭顱圖解。 這6個圖代表6個不同頻段即: δ(0.5~3.8Hz)、θ(4~7.8Hz)、δ1(8~10.8Hz)、δ2(11~13.8Hz)、β1(14~20.8Hz)、β2(21~30Hz),頻段範圍也可任選。每一圖中根據該頻段各個部位功率的高低以不同灰階或彩色表示其差別。不同彩色代表不同的能量值,但同一顏色在不同的儀器上代表不同的能量值。各頻段在頭顱模式圖解中各部位的能量分布可以一目了然。

因為本法要通過計算機分析,所以有些問題與常規腦電圖不同。第一,採樣點的多少直接影響誤差的多少。用10-20系統19個電極(電極間距離平均4.5cm),誤差可達6%,而用64個電極(電極間距離平均3.2cm)降至1%。電極間距離以2cm為最理想。第二,目前尚無理想的參考電極,若以耳垂為參考點,易產生假陽性,較理想的是平均參考或將頭顱各點電位轉換為電流密度的拉普拉斯計算值。第三,採樣時間短則假陽性增多。因此採樣時間至少30~60s,亦有主張100~180s者。第四,應同時監測常規腦電圖,以保證採樣時間內無偽跡。

對正常健康成年人作本法檢查,在各頻段中δ1或β2頻段能量最高,而且集中於枕部,兩側對稱。δ、θ、β1及β2頻率能量均應低於 δ1或δ2頻率,兩側亦應基本對稱。

優點

優點有三方面:①靈敏度高,在計算機分析過程中按頻率段將腦電信號重新組合,可以更為明確地顯示腦電圖背景活動中的細微變化。在某些疾病如腦梗塞的早期,CT尚無異常表現時本法即可表現出限局性電位異常;②可作定量分析,克服常規腦電圖只能作定性分析的缺點;因其資料儲存於計算機中,可以根據臨床需要作進一步統計分析,從而增加其精確性;③直觀性強。

缺點

缺點有四方面:①最大的缺點是計算方法不一致。本法以記錄電極的實測值為基礎,通過內插方法計算出其他部位的數值,不同型號的儀器內插計算方法不同,因此其結果不能參照對比,難以建立統一的診斷標準;②這種分析方法不能識別波形(包括偽跡),因此不能代替常規腦電圖,兩者只能互相補充;③不能連續毫無間斷地監測;④與其他臨床神經電生理檢查相似,雖然敏感性高但特異性差,所以不能作病因診斷。

應用

可用於以下情況:①兒童腦功能發育研究,在學習能力低下、癲癇及誦讀困難的兒童腦電活動發育遲於實際年齡;②顱內佔位性病變,表現為病變部位δ頻段功率增高,四周有θ頻段功率增高帶,或為δ 頻段超出正常範圍的不對稱;③癲癇,本法對癲癇雖不能識別波形,但可以發現背景異常,最新研究發現癲癇性發放有固定的電位分布圖模式;④腦血管疾病,本法的定位率達80~93%,高於常規腦電圖(40~70%),最常見的表現為限局性δ功率增高而δ功率下降;⑤腦梗塞,這種異常與局部腦血流量減少及氧代謝率下降密切相關,而且異常早於CT出現。腦供血不全時,腦電位分布圖的定位似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及局部腦血流量測定;⑥痴呆,此時全頭θ頻段功率增高,右後顳β功率下降,並發現有δ前移;⑦精神疾病,本法對診斷雖無意義,但對精神分裂症的分型及區分單相或雙相抑鬱有幫助。頭外傷後雖然CT及磁共振成像未見異常,腦電圖為廣泛異常,腦電位分布圖60%可表現為限局性異常。

這項技術仍在迅速發展中。腦電位分布圖現象學認為不同的疾病或腦電現象(如棘慢複合波)有特定的腦電位分布圖模式。顯著性機率分布圖即個體與群體比較,在計算機儲存大量正常健康人群的標準資料,與受試個體比較,經2次轉換後繪出分布圖。藥物定量腦電圖(PQEEG)用以研究藥物動力學與腦電位分布圖的關係、評價藥物生物利用度,預測療效,尋找新藥。

參考書目

F.H.Duffy et al.,Clinical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Topographic Brain Mapping:Techno-logy and practice,Springer-Verlag,New York,1989.

關於「腦電位分布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