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脛骨結節骨骺炎好發於12~16歲經常從事劇烈運動的青少年,男性多於女性。表現為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是一種過度使用而損傷的膝部疾病

目錄

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的原因

脛骨結節處為髕腱的附著點,在正常情況下,此處常受到股四頭肌收縮時的牽拉。在骨骺未癒合以前,若牽拉之力較大,就在骨骺處產生病理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常常是慢性和較長期的。骨骺發生的病理變化,是組織結構勞損的細微變化。若作用力系急性暴力牽拉,就可發生脛骨結節撕裂,以致發生類似於撕脫性骨折的病理改變。此外,碰撞、打擊等直接暴力,也可使骨骺發生組織破壞而發病。

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的診斷

【診斷依據】

1.多發生於脛骨結節骨骺未融合又喜愛運動的青少年。

2.常為雙側受累,發病緩慢,絕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有劇烈運動或外傷史。

3.膝關節前下方(即脛骨結節處)酸痛、腫脹,當膝關節頻繁運動時疼痛加重,甚至下蹲或下樓時疼痛明顯。

體征及檢查】

1.觸診 脛骨結節處隆起,摸之較硬,觸之有壓痛

2.作伸膝抗阻力試驗、屈膝半蹲起立試驗、單腿支撐試驗,都可以出現脛骨結節處的疼痛。

3.X線片早期可見髕尖下端腫脹、變粗。病變發展到骨隆起階段,除髕韌帶腫脹變粗外,化骨中心的密度變得不均勻或有增高的現象,少數患者可有骨骺分離和移位現象。最後到骨化癒合階段,可以有一個或數個大小不等、密度較高的碎骨片影,其游離緣向前、向上,呈鴨舌帽緣狀翹起,有部分患者可見髕韌帶鈣化影

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的鑒別診斷

頸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的鑒別診斷:

1、膝後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窩囊腫臨床上多見於中年以上發病率最高,男性多於女性,導致機械性伸膝和屈膝受限,疼痛較輕,緊張膨脹感明顯。患者主訴往往以膕窩區逐漸發生腫脹為特點,伴膝後疼痛。偶爾囊腫可以壓迫阻礙靜脈迴流,引起小腿水腫。囊腫長大到一定程度則膝關節屈伸活動受限。

2、髕下疼痛髕骨不穩定體征之一,壓痛多分布在髕骨內緣及內側支持帶處。當檢查者手掌壓迫患者髕骨,並做伸屈試驗時,可誘發出髕下疼痛,臨床上壓痛點有時與患者主訴的疼痛部位並不一致。

3、髕骨疼痛: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初期在行走、上下樓梯、蹲下站起時膝蓋會出現疼痛的現象,嚴重時會有行走間突然膝蓋無法出力,甚至站不穩的情形。

【診斷依據】

1.多發生於脛骨結節骨骺未融合又喜愛運動的青少年。

2.常為雙側受累,發病緩慢,絕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有劇烈運動或外傷史。

3.膝關節前下方(即脛骨結節處)酸痛、腫脹,當膝關節頻繁運動時疼痛加重,甚至下蹲或下樓時疼痛明顯。

【體征及檢查】

1.觸診 脛骨結節處隆起,摸之較硬,觸之有壓痛。

2.作伸膝抗阻力試驗、屈膝半蹲起立試驗、單腿支撐試驗,都可以出現脛骨結節處的疼痛。

3.X線片早期可見髕尖下端腫脹、變粗。病變發展到骨隆起階段,除髕韌帶腫脹變粗外,化骨中心的密度變得不均勻或有增高的現象,少數患者可有骨骺分離和移位現象。最後到骨化癒合階段,可以有一個或數個大小不等、密度較高的碎骨片影,其游離緣向前、向上,呈鴨舌帽緣狀翹起,有部分患者可見髕韌帶鈣化影

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由於此病主要與活動及損傷有關,所以11~15歲左右、活潑好動 的中學生比較多見,且男生多於女生,是一種常見病。但這種病並不可怕,可以不治而愈。雖然全身骨骼發育要到25歲才完全停止,但到16歲左右,這個骨化中心就和脛骨融合在一起,發育完畢。這時骨骺不再存在,骨骺炎症状也會自然消失。症状輕者,只要停止劇烈運動,休息一段時間就行了。症状嚴重者除了停止劇烈活動外,可由醫生進行氫化潑尼松普魯卡因局部注射。如一次效果不好,可連續注射3~4次,每次間隔7~10天,以防產生副作用。治癒後一般沒有後遺症,極少數病人遺留膝反屈畸形或膝部外形難看,可在適當時機手術矯正。

總之,得了脛骨結節骨骺炎,雖然會因疼痛而出現跛行,但青少年朋友無須因此對體育運動產生顧慮。只要講究運動科學,循序漸進,不超過生理強度,防止損傷,發現不適,及時請教醫生,就不會引起不良後果。

參看

關於「脛骨結節處的酸痛,腫脹」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