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學/眼球的發生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胚胎學》 >> 眼和耳的發生 >> 眼的發生 >> 眼球的發生
胚胎學

胚胎學目錄

胚胎第4周,前腦兩側突出左、右兩個視泡(optic vesicle)。視泡遠端膨大,貼近體表外胚層,並凹陷形成雙層杯狀結構,稱視杯(optic cup)。視泡近端變細,稱視柄(optic stalk),與前腦分化成的間腦相連。與此同時,體表外胚層在視泡的誘導下增厚,形成晶狀體板(lens placode)。隨後晶狀體板凹陷入視杯內,漸與體表外胚層脫離,發育成晶狀體泡(lens vesicle)(圖26-1)。在視杯內與晶狀體泡之間,視杯周圍及其與體表外胚層之間充填間充質。眼的各部分就是由視杯與視柄、晶狀體泡及它們周圍的間充質進一步發育形成的。

視杯與晶狀體的發生


圖26-1 視杯與晶狀體的發生

1.視網膜視神經的發生 視杯分為內、外兩層。外層分化為視網膜色素上皮層;內層增厚,結構與腦泡壁類似,以後分化形成視桿細胞視錐細胞、雙極細胞節細胞等。兩層之間的視泡腔變窄,最後消失,於是兩層直接相貼,構成視網膜視部。視杯口邊緣部,內層上皮不增厚,與外層分化的色素上皮相貼,並在晶狀體泡與角膜之間的間充質內延伸,形成視網膜的睫狀體部與虹膜部。睫狀體部內層上皮分化為非色素上皮,虹膜內層上皮分化為色素上皮。虹膜的外層色素上皮層還分化出虹膜的平滑肌,即瞳孔括約肌瞳孔開大肌

胚胎第5周,視杯及視柄下方向內凹陷,形成一條縱溝,稱脈絡膜裂(choroid fissure)。脈絡膜裂內含間充質和玻璃體動、靜脈,為玻璃體和晶狀體的發育提供營養。玻璃體動脈還發出分支營養視網膜。脈絡膜裂於胚胎第7周封閉。玻璃體動、靜脈穿經玻璃體的一段退化,並遺留一殘跡稱玻璃體管(圖26-2)。近段成為視網膜中央動、靜脈。視柄與視杯相連,也分內、外兩層,兩層之間夾一腔腺。隨著視網膜的發育分化,節細胞的軸突向視柄內層聚集,視柄內層逐漸增厚,並與外層融合,兩層之間的腔隙消失。視柄演變為視神經(圖26-3)。

眼球與眼瞼的發生


圖26-2 眼球與眼瞼的發生

視柄橫切示視神經的發生


圖26-3 視柄橫切示視神經的發生

2.晶狀體、角膜和眼房的發生 晶狀體由晶狀體泡演變而成。最初晶狀體泡由單層上皮組成(圖26-1)。前壁細胞立方形,分化為晶狀體上皮;後壁細胞高柱狀,並逐漸向前壁方向伸長,形成晶狀體纖維,泡腔逐漸縮小,直至消失,晶狀體變為實體的結構(圖26-2)。此後,晶狀體赤道區的上皮細胞不斷增生、變長,形成新的晶狀體纖維。原有的晶狀體纖維及其胞核逐漸退化形成晶狀體核。新的晶狀體纖維逐層添加到晶狀體核的周圍,晶狀體及晶狀體核逐漸增大。此時程持續終身,但隨年齡的增長速度減慢,故晶狀體核可區分成胚胎核胎兒核嬰兒核及成人核等。

在晶狀體泡的誘導下,與其相對的體表外胚層分化為角膜上皮。在晶狀體泡與角膜上皮之間充填的間充質內出現一個腔膜,即前房。角膜上皮後面的間充質分化為角膜其餘各層。晶狀體前面的間充質形成一層膜,周邊部厚,以後形成虹膜的基質;中央部薄,封閉視杯口,稱為瞳孔膜(pupillary membrane)。虹膜與睫狀體形成後,虹膜、睫狀體與晶狀體之間形成後房。出生前瞳孔膜被吸收而消失,前、後房經瞳孔相連通(圖26-2)。

3.血管膜鞏膜的發生 視杯周圍的間充質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富含血管色素細胞,分化成眼球壁的血管膜。血管膜的大部分貼在視網膜外面,即為脈絡膜;貼在視杯口邊緣部的間充質則分化為虹膜基質和睫狀體的主體。視杯周圍間充質的外層較緻密,分化為鞏膜。脈絡膜與鞏膜分別與視神經周圍的軟腦膜硬腦膜相連續(圖26-2)。

32 眼的發生 | 眼瞼和淚腺的發生 32
關於「胚胎學/眼球的發生」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