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

(重定向自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羚羊

羚羊是對一類偶蹄目牛科動物的統稱,廣義上包括了羚羊和小羚羊一類的動物(英文中稱為「antelope」和「gazelle」)。許多被稱為羚羊的動物與人們印象中的相去甚遠,有專家指出,羚羊類的動物總共有86種,分屬於11個族、32個屬。對於分類學,羚羊並沒有特定的專指哪個科或屬。羚羊的特徵是長有空心而結實的角,有區別於牛、羊這一類的反芻動物。人們把羚羊作為一個類群已達到共識,比如物種存活委員會建立的「羚羊專家組」,即是把這一類動物作為一個動物學研究和保護的單元。

目錄

簡介

羚羊 英文名:antelope

界: 動物界 Animalia

羚羊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 牛科 Bovidae

哺乳綱牛科中一個類群的通稱。種類繁多,體型優美、輕捷,四肢細長,蹄小而尖,機警。有的種雌、雄均有角,有的僅雄的有角。尾長短不一。身高60~90厘米,經常5~10頭成群,有的一群可達數多百隻。一般生活在曠野或沙漠,有的棲息于山區地帶。產於中國的有原羚、鵝喉羚、藏羚和斑羚等。中國新疆所產賽加羚羊的角可供做藥材。羚羊角常用做平肝熄風藥。 釋名 九尾羊。  

天敵

羚羊被獵

天敵:獵豹,獅子,虎,豺狗群體  

分布

羚羊

廣義上,認為羚羊Antelope這一類主要分布在非洲,小羚羊gazelle分布在非洲和亞洲。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大羚羊Arabian Oryx和小鹿瞪羚Dorcas gazelle的棲息地。印度是印度大羚羊Nilgai、印度瞪羚Chinkara和的印度黑羚Blackbuck的棲息地。俄國和東南亞則是四角羚Four-horned Antelope、藏羚羊Blackbuck和高鼻羚羊Saiga Antelope的棲息地。

世界各國進口多種羚羊品種,尤其美國進口羚羊來捕獵。有些品種羚羊驚人的彈跳能力和躲避能力使他們脫逃而成。  

種類

斑羚

體型大小如山羊,但無鬍鬚。體長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體重40~50千克。眼睛大,向

羚羊

左右突出,沒有眶下腺,耳朵較長。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較短小,長15~20厘米,最長的記錄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僅有1~2厘米,自額骨長出後向後上方傾斜,角尖向後下方略微彎曲。角尖尖銳、光滑,其餘部分具有10多個橫棱,數目與年齡相關,橫棱之間有淺而細的縱溝,但不割裂橫棱。雌獸的角稍細。頭部較狹而短,面部較寬,吻鼻部裸露區域較大,向後延伸到鼻孔以後。沒有鬣毛,但從頭部沿脊背有一條黑褐色背紋,喉部有白色或黃色的淺喉斑。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有蹄腺。毛色隨地區而有差異,一般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紋,喉部有一塊白斑體毛厚密、鬆軟且蓬鬆,通常呈灰褐色,但針毛的毛尖為黑褐色,遠觀時似有若隱若現的麻點,所以也有「麻羊」之稱。尾巴短,鼠蹊部污白、棕白色。鼠鼷部有2對乳頭,但沒有鼠鼷腺。  

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屬牛科、藏羚屬,別名:藏羚羊、長角羊、羚羊,主要分布在中國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區,現存種群數量約在7—10萬隻。由於藏羚獨特的棲息環境和生活習性,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動物園或其它地方人工飼養過藏羚,而對於這一物種的生活習性等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也開展甚少。

羚羊

藏羚是中國青藏高原的特有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是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中嚴禁進行貿易活動的瀕危動物。藏羚羊一般體長 135 厘米,肩高 80 厘米,體重達 45-60 千克。形體健壯,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雄性角長而直,烏黑髮亮,雌性無角。鼻部寬闊略隆起,尾短,四肢強健而勻稱。全身除臉頰、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餘各處被毛豐厚絨密,通體淡褐色。

它生活於青藏高原88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地域內,棲息在 4000 - 5300 米的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周圍,藏北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以及新疆阿爾金山一帶令人類望而生畏的「生命禁區」,藏羚特別喜歡在有水源的草灘上活動,群居生活在高原荒漠、冰原凍土地帶及湖泊沼澤周圍。那些儘是些「不毛

藏羚羊

之地」,植被稀疏,只能生長針茅草、苔蘚和地衣之類的低等植物,而這些卻是藏羚羊賴以生存的美味佳肴;那裡湖泊雖多,絕大部分是鹹水湖,藏羚羊成為偶蹄類動物中的佼佼者,不僅體形優美、性格剛強、動作敏捷,而且耐高寒、抗缺氧。在那十分險惡的地方,時時閃現著藏羚羊鮮活的生命色彩、騰越的矯健身姿,它們真是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生靈!它性怯懦機警,聽覺視覺發達,常出沒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極難接近。有長距離遷移現象。平時雌雄分群活動,一般 2-6 只或 10 余只結成小群,或數百隻以上大群。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發情期為冬末春初,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1 只雄羊可帶領幾隻雌羊組成一個家庭,6-8 月份產仔,每胎 1 仔。

經過千萬年自然演變,它們與冰雪為伴,以嚴寒為友,自由自在地生息在世界屋脊之上。然而,然而由於一些所謂貴族對對被稱為「羊絨之王」的藏羚羊羊絨——「沙圖什」的需求,藏羚羊的棲息地正在變成一個屠宰場,每年數以萬隻的藏羚被非法偷獵者捕殺!昔日茫茫高原上數萬隻藏羚一起奔跑的壯觀景象,如今再也見不到了。  

普氏原羚

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體形比黃羊稍小,體長大約為110厘米左右,肩高約50厘米,體重約15千

羚羊

克。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色,並略帶儲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臀斑為白色。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角長約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

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分布於青海、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甘肅北部、寧夏等地。棲息在比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帶,一般海拔高度在3400米以下,從不到達更高的山巒,也不到純戈壁地帶活動,所以被稱為「灘黃羊」。它有季節性水平遷移現象,集群活動,冬季成群向南遷移,到植被較豐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復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動迅速而敏捷,疾馳如飛。雖然嗅覺較差,但視覺和聽覺卻很發達,所以十分機警,能夠在大範圍內活動覓食、飲水,也能逃避敵害。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莖、葉為食,冬季則啃食乾草莖和枯葉,忍耐乾旱的能力較強。

普氏原羚的發情交配期是12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雌鬥爭不算激烈。產仔期間群體暫時解散,雄獸結成小的群體或者單獨活動,雌獸則單獨到山凹的高草叢或灌本叢等較為僻靜的地方分娩,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皮毛及肉品質均佳,但數量極為極少,應該對它進行深入的科學考察,摸清種群分布與資源數量,為制定保護管理方案,規劃自然保護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嚴禁獵殺。  

藏原羚

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和西藏原羚等,體形比普氏原羚瘦小,體長84—96厘米,體重11—16千

羚羊角

克,耳朵狹而尖小,四肢纖細,蹄子窄小。體毛為灰褐色,腹部為白色,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遠看其色接近沙土黃色,因而有「西藏黃羊」之稱。僅雄獸具有細而較長的鐮刀狀角,雙角自額部幾乎平行向上升起,然後稍微向後彎曲,與普氏原羚的角截然不同。角尖比較光滑,基部至三分處有明顯而完整的環狀橫棱。雄獸臀部都有純白色的大塊斑,周圍被銹棕色環包。尾巴很短,幾乎隱匿在毛中。藏原羚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和錫金等地,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及四川西北部和甘肅南部。它是典型的高原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在3000—5100米間,範圍廣泛,各種草原環境中幾乎都可以生存,但一般多見於高寒草甸和乾草原地帶,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景觀中數量較少。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盪。營群居的生活,但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小的群體。通常冬春季的群體較大,常常是數十頭,有時形成上百頭的大群;夏秋季節則結成幾頭到十幾頭的小群,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它的嗅覺不算靈敏,但聽覺和視覺極好,性情機警,遇到天敵後會迅速地逃遁,到一定距離後停下回頭凝望,然後再繼續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進食。食物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為主。它的奔跑速度極快,在高原上行動敏捷,疾走如飛,奔跑的時候兩耳向後倒下,短尾翹起,雪白的臀部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就象是掛著一面鏡子,所以俗稱為「鏡面羊」。藏原羚的發情期為12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偶現象不激烈,僅僅是互相驅趕,被趕走的雄獸在交配期後仍然返回到群體中。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大約在7—8月生產,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幼仔2-3天後就能隨雌獸奔跑。  

高鼻羚羊

別名賽加羚羊、大鼻羚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Saiga tatarica。體長100~150 cm,肩高63~83

羚羊

cm,雄性成年體重37~60 kg,雌性29~37 kg。雄性具角,長28~37 cm,基部約3/4具環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向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體毛濃密棕黃色,腹部和四肢內側帶白色,冬毛灰白色。生活於荒漠、半荒漠地帶。結成小群生活。有時也有成百上千隻的大群遷移。冬季多在白天活動,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動。有季節性遷移現象,冬季向南移到向陽的溫暖山坡地帶。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稱為「長跑健將」。食物以草和灌叢為主。於秋未冬初發情交配。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但時間不長。孕期6個多月,每胎1~2仔。我國的野生種群已經滅絕,現已引種回國,在甘肅和新疆半散養,為恢復野外種群進行實驗和研究。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貴藥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原產新疆准葛爾盆地。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羚羊  

扭角羚

分布在我省滇西北地區,是目前國際上公認最稀有的動物之一。雄性和雌性的頭上都有粗大的角,從

羚羊

頂骨後邊先彎向兩側,然後向後上方扭轉,曲如彎弓,因此得名「扭角羚」。扭角羚生活在高山地帶,性喜結群。覓食時,每群有一頭體強力壯的「哨羚」居高瞭望,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它會立即「報警」,其他扭角羚則聞聲潛逃。走動時,背部向上弓起,蹣跚而行,姿態奇特,令人發笑。成隊行進時,由驃悍的扭角羚「開路」、「斷後」,速度比較快。休息時,它們會像狗一樣蹲坐。此外,扭角羚和其他許多草食動物一樣,具有嗜鹽習性,常常可見到它們成群到含鹽的水邊飲水,或者到咸泥灘上去舐鹽粒。豺、熊、豹是扭角羚的主要天敵。我國動物學工作者在野外考察時,曾發現豺仗自己體小靈巧,奔跑快速,結成小群聯合圍攻扭角羚的情景。它們在攻擊時,先挖掉扭角羚的眼睛,然後躍竄到它的背部,從肛門抓食內臟。  

鵝喉羚

別名長尾黃羊、粗勁羚,屬於牛科,拉丁學名Gazella subgutturosa,英文名goitred gazelle。 體型似黃羊而較小,體長約100厘米,體重25kg左右。雄羚在發情期喉部特別肥大,象鵝的喉部,故得名。雄羚角較長,微向後彎,角尖朝內;雌羚的角較短。體毛沙灰色,吻鼻部由上唇到眼色淺呈白色,腹部、臀部白色,尾黑褐色,長12~14厘米。 屬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動物,棲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開闊地帶,常4~10隻集成小群活動。耐旱勝強,以冰草、野蔥、針茅等草類為食。冬季交配,夏季產仔,每胎1~2隻。 產於西北及內蒙古。  

藥理

名稱:羚羊角

類別:平肝息風藥

拼音:LING YANG JIAO

拉丁:Cornu Saigae Tataricae

別名: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藥用部位:角

氣味:咸、寒、無毒。

主治

1、噎塞不通。用羚羊角屑研為細末,水送服一匙。同時以角摩擦噎塞部位。

2、胸脅痛滿。用羚羊角燒為末,水送服一匙。

3、腹痛熱滿。治方同上。

4、墮胎腹痛,血出不止。用羚羊角燒灰,取三錢,豆淋酒送服。

5、遍身赤丹。用羚羊角燒灰,雞蛋清調勻塗搽。

附方 羚羊角的主要功效是平肝息風,清熱明目,但因其藥價昂貴,現在臨床上往往用山羊角來代替。兩者的作用是大體相仿的。

藥材性狀:本品呈長圓錐形,略呈弓形彎曲,長15~33cm,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光潤如玉,無裂紋,老枝則有細縱裂紋。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處。角的基部橫截面圓形,直徑3~4cm,內有堅硬質重的角柱,習稱「骨塞」,骨塞長約佔全形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縱棱與其外面角鞘內的凹溝緊密嵌合,從橫斷面觀,其結合部呈鋸齒狀。除去「骨塞」後,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形呈半透明,對光透視,上半段中央有一條隱約可辨的細孔道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氣無,味淡。

栽培要點:產地:新疆、青海。

採收加工:全年均可捉捕。獵取後鋸取其角,晒乾。 性味歸經:寒;咸;歸肝、心經 。

功能主治: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狂,癰腫瘡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宜先煎2小時以上;研末,每次-0.6g;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或磨汁塗敷;或研末調敷。 禁忌:脾虛慢驚禁服。  

參考

關於「羚羊」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