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學/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組織學》 >> 女性生殖系統 >> 子宮 >> 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
組織學

組織學目錄

自青春期起,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宮底部和體部的功能層內膜出現周期性變化,每28天左右發生一次內膜脫與出血及修復和增生,稱為月經周期(menstrual cycle)。每個月經周期是從月經第1天起至下次月經來前一天止。內膜周期性變化一般分為三期,即月經期、增生期和分泌期(圖17-14)。

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示意圖


圖17-14 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示意圖

1.月經期月經期(menstrual phase)為周期第1~4天。由於卵巢內的黃體退化,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量驟然下降,子宮內膜功能層的螺旋動脈發生持續性收縮,內膜缺血,組織壞死。螺旋動脈在收縮之後,又突然短暫地擴張,血液溢入結締組織,最終突破退變壞死的內膜表層,流入子宮腔,從陰道排出,即為經血。退變及壞死的內膜呈小塊狀剝脫,直至功能層深部。月經期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5天,因個體而差異並受環境變化的影響。在月經終止前,內膜基底層子宮腺殘端的細胞迅速分裂增生,並鋪展在脫落的內膜表面,內膜修復而進入增生期。

2.增生期 增生期(proliferation phase)又稱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為周期的第5~14天。此時期的卵巢內有若干卵泡生長,在卵泡分泌的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性變化。在月經終止前,子宮內膜已修復,增生早期的子宮腺短直而細,數量較少。在整個增生期內的上皮細胞基質細胞不斷分裂增殖,子宮腺細胞對激素的反應也較強,雌激素使腺上皮逐漸生長與分化(圖17-15)。至增生晚期(第11~14天),內膜增厚達1~3mm,子宮腺也增多,並不斷增長和彎曲,上皮細胞分化成熟,胞質糖原積聚,腺腔擴大。螺旋動脈也增長並彎曲。至增生期未,卵巢內的成熟卵泡排卵,子宮內膜由增生期轉入分泌期。

人子宮內膜增生期


圖17-15 人子宮內膜增生期

HE×320 ↓子宮腺

3.分泌期 分泌期(secretory phase)又稱黃體期(luteal phase)。此時卵巢已排卵,黃體形成。子宮內膜在黃體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尤其是孕激素的作用下繼續增厚,於分泌早期(排卵後2天),子宮腺更彎曲,腔也變大,腺細胞核下區出現大量糖原聚積,細胞核則移至細胞頂部。在HE染色切片中,糖原被溶解,構成光鏡下所見的核下空泡(圖17-16)。隨後,腺細胞核下區糖原漸轉移至細胞頂部即核上區,並以頂漿分泌方式排入腺腔,腺腔內可見含糖原的嗜酸性分泌物(圖17-17)。腺細胞分泌活動於周期第21天達高峰。腺細胞排泌後,細胞低矮,腺腔擴大呈鋸齒狀(圖17-14)。此時期的固有層組織液增多,內膜水腫,螺旋動脈增長並更彎曲,伸至內膜表層。於分泌晚期,基質細胞增生並分化形成兩種細胞。一種為前蛻膜細胞(predecidual cell),細胞體積大而圓,胞質中含有糖原及脂滴;於妊娠期,前蛻膜細胞在妊娠黃體分泌的孕激素影響下,繼續發育增大,成為蛻膜細胞。另一種細胞為內膜顆粒細胞,細胞體積較小,圓形,胞質內含有顆粒,細胞分泌鬆弛素。至分泌晚期,內膜可厚達5mm。卵若受精,內膜繼續增厚;卵若未受精,卵巢內的月經黃體退變,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內膜脫落又轉入月經期。

絕經後,卵巢功能退化,激素分泌停止,子宮內膜萎縮變薄,僅殘留稀少而細小的腺體。

人子宮內膜分泌早期的子宮腺


圖17-16 人子宮內膜分泌早期的子宮腺HE×400 ↑示腺細胞核下空泡

人子宮內膜分泌早期子宮腺電鏡像


圖17-17人子宮內膜分泌早期子宮腺電鏡像 ×6000

↑腺細胞核下糖原斑,(

Gunvbihy.gif )頂漿分泌

32 子宮壁的組織結構 | 子宮頸 32
關於「組織學/子宮內膜周期性變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