眶底爆折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眼部受鈍性暴力後,眶內壓突然升高,致眶底 (上頜竇頂壁)骨折下移,稱為眶底爆折。僅眶底部骨折,稱為單純性眶底爆折;如合併有眶下緣或其它面骨骨折,則稱為複雜性眶底爆折。眶底骨折片和眶骨摸、脂肪、下直肌下斜肌等組織陷入上頜竇內,出現眼球塌陷、上下運動障礙復視。如伴有眼球和視神經損傷視力減退失明。眶底爆折是鼻竇創傷的一種臨床表現

目錄

眶底爆折的原因

眼眶錐體形骨腔,垂直徑為35mm,橫徑40mm,進深50mm。其前緣較堅固。底部為上頜竇全頂部,骨壁很薄,約0.5~1mm,其最薄弱處位於眶下裂之前、眶下溝的內側部。眶底骨折幾乎均發生於眶下溝後部內側1~3mm處。眼前部受大鈍器(如拳擊) 擊傷,眼球向後移至狹小的眶尖部,使眶內壓急劇增加,壓力傳至各眶壁,導致眶底薄弱處骨折,向外膨脹,致眶內組織、眼下直肌、下斜肌突入上頜竇內,並嵌頓於骨折縫中。根據損傷程度,眶底骨折有以下類型:鑿開形: 骨片多落於上頜竇內; 「天窗形」: 移位骨片常在眶內側突入上頜竇內,仍與眶底連接,如打開的天窗; 嵌板形: 骨折片多為數小塊,致眶底下墜如 「吊床」; 線形: 骨折呈線形;眶底全失: 眶底骨壁全部毀壞。

眶底爆折的診斷

傷側眼球不能向上轉動為重要的診斷徵象。判斷眼下直肌是否已嵌頓於骨折縫中,可進行「牽引試驗」,其方法是於眼結膜表面麻醉,用眼科有齒鑷從鞏膜挾住下直肌肌腱,使眼球轉動,如已嵌頓,則眼向上運動受限制 (可與健側比較)。X線攝片為重要的診斷步驟,攝鼻頦位、鼻額位及側位片可查出以下病變:典型影像為眶內組織脫入上頜竇內,其頂部呈「懸滴像」,但較少見;上頜竇頂部有不正常的軟組織陰影; 有時可見骨片突入上頜竇中; 有眶底缺損。X線前後斷層片可看出骨折的大小,較平片準確。

眶底爆折的鑒別診斷

眶底爆折的鑒別診斷:

1.眼眶多形性骨折 ①線形骨折涉及上頜骨顴骨;②眶底粉碎性骨折,伴有面中部骨折;③顴骨骨折額顴縫分離,眶底顴部向下移位。

2.眼眶擊出性骨折:擊出性骨折又稱眶底爆折。早在1889年,Lang首次報導一例由於眶底骨折引起眼球陷沒復視的病例,以後King(1944)又有報導,Smith(1957)正式命名擊出性骨折(blow-out fracture)。

傷側眼球不能向上轉動為重要的診斷徵象。判斷眼下直肌是否已嵌頓於骨折縫中,可進行「牽引試驗」,其方法是於眼結膜表面麻醉,用眼科有齒鑷從鞏膜挾住下直肌肌腱,使眼球轉動,如已嵌頓,則眼向上運動受限制 (可與健側比較)。X線攝片為重要的診斷步驟,攝鼻頦位、鼻額位及側位片可查出以下病變:典型影像為眶內組織脫入上頜竇內,其頂部呈「懸滴像」,但較少見;上頜竇頂部有不正常的軟組織陰影; 有時可見骨片突入上頜竇中; 有眶底缺損。X線前後斷層片可看出骨折的大小,較平片準確。

眶底爆折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眼眶下壁骨折多由於跌撞或較大的凸面重物撞擊眶下部或直接撞擊眼球,眶壓突然增高,使眶壁薄弱處破裂所致。本例患者因跌倒於玉米根樁上,撞傷左眼及眶下壁,由於直接和間接的撞擊,致使眶下壁內陷,眼球及球後組織嵌入上頜竇腔,由於眼球擠壓傷視網膜血供障礙、視神經挫傷,加重了眼部組織的水腫缺氧,使視功能明顯受損。本例採用自眶內向上提出眼球的方法,這樣,可爭取時間,盡量減少由於擠壓眼球過久,而引起視網膜動脈阻塞的損害。為避免眼球內陷,行眶底骨折矽板置入術。因此,眼部外傷應儘早診治,盡量考慮外傷後可能發生的一切因素,儘快解決對眼球造成的損害,最大限度地恢復視功能。本例患者常規行眼眶拍X線片時,發現眶底骨折,上頜竇腔密度增高,加上患者家屬尋求眼球未果,故手術時,特別留心眼球嵌入上頜竇腔的可能。

參看

關於「眶底爆折」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