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診斷學/房室傳導阻滯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物理診斷學》 >> 心電圖 >> 心律失常 >> 常見心律失常的心電圖 >> 房室傳導阻滯
物理診斷學

物理診斷學目錄

房室傳導阻滯(auriculo-ventricularblock AVB)是指由於房室傳導系統某個部位(有時兩個以上部位)的不應期異常延長、激動自心房向心室傳播的過程中發生傳導速度延緩或部分甚至全部激動不能下傳的現象。房室阻滯可以是一過性、間歇性或持久性的。持久性房室阻滯一般是器質性病變或傷損所致。

根據傳導障礙的輕重程度可分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其心電圖診斷條件如下:

1.一度房室阻滯:房室傳導時間延長、但每個來自心房的激動均可下傳至心室、心電圖表現為P-R間期≥0.21s(14歲以下兒童為0.18s),每個P波之後有QRS波群。

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圖14-8-21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表14-8-1正常P-R間期的最高限度表

心率(次/分)70以下 71~90 91~110 110~130 130以上
14~17歲 0.17 0.16 0.15
7~13歲 0.17 0.16 0.150.14
11/2~6歲 0.165 0.1550.145 0.135
11/2歲以下0.16 0.15 0.1450.135 0.125

2.二度房室阻滯:一部分心房的激動不能下傳心室。根據有無Wenckebach現象(文氏現象)分為二種類型:

Ⅰ型:亦稱莫氏Ⅰ型(Mobity Ⅰ)即文氏型阻滯。P-R間期依次呈進行性延長,直至P波不能傳入心室,發生心室漏搏一次,心室漏搏後,P-R間期縮短,以後又依次逐漸延長,這種周而復始的P-R延長現象、稱為文氏現象。因為P-R間期逐漸延長時、每次遞增值逐為減少、所以出現了R-R間隔逐漸縮短的規律性變化,而且阻滯的長間歇小於任何短R-R間歇的2倍(圖14-8-22)。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按一定的房室傳導比例下傳,常見者為4:3或5:4、即4個P波有3個下傳至心室或5個P波有4個下傳至心室。

Wenckebach現象與心室率規律性變化示意圖


圖14-8-22Wenckebach現象與心室率規律性變化示意圖

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3:2房室傳導


圖14-8-23Ⅱ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3:2房室傳導

Ⅱ型:亦稱莫氏Ⅱ型(MobitgⅡ),即無文氏現象的二度房室阻滯。表現為P波規則的出現、P-R間期固定不變、發生周期性的QRS波群脫漏。

有的學者把3:1或更高程度的二度房室阻滯(如4:1、5:1、6:1等)稱為高度室阻滯。

Ⅱ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


圖14-8-24Ⅱ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

3.三度房室阻滯:

所有來自心房的激動都不能下傳至心室而引起房室脫節、心房與心室的活動分別由各自的起搏點控制。

(1)完全性房室脫節,心房率快於心室率,表現為P波頻率較QRS波群高,兩者之間無固定關係。

(2)心室率慢而勻齊,心室起搏點如位於房室束分叉以上,則QRS波群形態正常,頻率常在40次/min以上。若起搏點位於房室束分叉以下,則QRS波群呈寬大畸形,頻率常在40次/min以下。

一般說來,阻滯程度越高,心肌損害越重。它的預後取決於病因、心功能狀態、阻滯部位、持續時間等因素,其中阻滯部位尤為重要。一度或二度Ⅰ型房室阻滯的阻滯部位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上、程度輕、多可恢復;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阻滯的阻滯部位大多在房室束分叉以下,予後較差。

參看

32 撲動與顫動 | 室內傳導阻滯 32
關於「物理診斷學/房室傳導阻滯」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