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k6f.jpg

海獅因它的面部長得象獅子而得名。海獅生活在海里,以魚、蚌、烏賊、海蜇等為食,也常吞食小石子。海獅沒有固定的棲息地,每天都要為尋找食物的來源而到處漂游。等到了繁殖季節,它們才選擇一塊兒固定的地方開始一場爭奪配偶的激烈鬥爭。最後,勝利的雄性要佔有許多雌性。雌性懷孕達一年久,每胎產一仔。在動物園和水族館裡,海獅是頗受歡迎的角色。它聰明、伶俐。經過訓練,它可以學會不少高超的技藝,如頂球、投籃、鑽圈、用後肢站起來、用前肢站起來倒立走路,甚至跳躍距 水面1.5米高的繩索。海獅的鬍子比耳朵還靈,能辨別幾十海里外的聲音。 適當回復  

目錄

分類

海獅和海狗同屬於海獅科,共有7屬,14種。它們和海豹的差別為:海獅及海狗的鰭狀後肢可朝向前方,所以能夠在陸地上行走,而海豹則不能。此外,有如小指頭般的耳朵也是海豹所欠缺的特徵。因雄性頸部密生漂亮的鬃毛,故名為「海獅科」。海獅易與人類親近,記憶力不錯,可以飼養學藝。海獅的毛粗硬無絨毛,能防濕,毛皮僅可作防水用具外,沒有什麼價值。海狗很像海獅,全身覆有絨毛,臉很短是其特徵。海狗與海獅不同,不會學藝。但因為它們的皮毛柔軟、漂亮,往往招致獵人的捕殺以獲取暴利,目前在嚴格的國際法令保護下,族群數目正逐漸回復中。

生物學家認為鰭足類動物和胡狼源自同一個祖先。大約在三千萬年前,海洋里的食物資源大大增加,在那時有些象犬類的肉食性動物開始慢慢轉移到海洋里來尋找食物,為了能適應在水中覓食,他們的身體和生理產生了很大的變化,他的四肢演化成鰭狀以方便在水中游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進化,就形成了現在的鰭足類動物。  

特點

海獅是海洋中的食肉類猛獸。海獅的食物來源於海上,主要以魚類和烏賊等頭足類為食.海獅身體粗壯,食量大得很,最高可以潛入270米的海底。在人工飼養下,一頭獅一天要吃四十公斤的魚。一條三斤重的大魚,它可以一口吞下。在自然條件下,海獅的活動量大增,它們的食量還會增加2~3倍。海獅不但食量大,而且膽子也不小。它敢於在魚網中鑽來鑽去,搶奪漁民的收穫。然後撕壞漁網逃之夭夭。因此,在漁民眼中,海獅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由於人們的大量捕殺,海獅的數量在不斷下降。目前,有些國家已經提出保護海獅的倡議。在我國海獅屬於的鰭足目的動物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海獅在地球上分布廣泛。種類較多。目前,人們已知的海獅有十四種。它們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個頭較大,體披稀疏剛毛,沒有或極少絨毛,共5種,如北海獅和南海獅;另一類個頭較小,身上既有剛毛,又有厚而密的絨毛,共9種,如生活在北太平洋的海狗。因為它們吼聲如獅,有的種類雄性頸部的長毛也像獅子,所以總稱為海獅類。  

分布

Bkk6g.jpg

海獅,哺乳綱,鰭足目,海獅科。四肢呈鰭狀,後肢能轉向前方以支持身體;有耳殼;尾甚短;體被粗毛,細毛稀少。雄的體長2.5-3.25米,隨種類而異;雌的較小。生活在海洋中,以魚、烏賊及貝類等為食。繁殖時期到海島上產仔。主要有北海獅,分布於北太平洋;南海獅,亦稱黑海獅,主要分布於美國西北部沿海;南美海獅,分布於南美洲沿海;灰海獅,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沿海。

海獅具有和其它的哺乳類動物一樣具有用肺呼吸胎生恆溫等特徵。海獅吼聲如獅,且個別種頸部長有鬃毛,又頗像獅子,因而有「海中獅王」之稱。它的四腳像鰭,很適於在水中游泳。海獅的後腳能向前彎曲,使它既能在陸地上靈活行走,又能像狗那樣蹲在地上。而海豹的後肢卻是恆向後伸,不能朝前彎曲,故不能在陸地上步行。雖然海獅有時上陸,但海洋才是它真正的家,只有在海里它才能捕到食物、避開敵人,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它們都在海上巡遊覓食。  

與人類的關係

青島極地海洋世界的海獅

海獅對人類幫助最大的莫過於替人潛至海底打撈沉入海中的東西。自古以來,物品沉入海洋就意味著有去無還,可是在科學發達的今天,一些寶貴的試驗材料必須找回來,比如從太空返回地球而又濺落于海洋里的人造衛星,以及向海域所做的發射試驗的濺落物等。當水深超過一定限度,潛水員也無能為力。可是海獅卻有著高超的潛水本領,人們求助它來完成一些潛水任務。例如,美國特種部隊中一頭訓練有素的海獅,在1分鐘內將沉入海底的火箭取上來,人們付給它的「報酬」卻只是一點烏賊和魚。

分布於墨西哥以南到美國加州以南的海域的加州海獅,也經常被動物園和水族館馴化進行表演,成為人們喜愛的表演明星。

關於「海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