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外氣療法/氣功外氣作用於針體對家兔奧狄氏括約肌肌電的影響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氣功外氣療法》 >> 治療各論 >> 氣功外氣作用於針體對家兔奧狄氏括約肌肌電的影響
氣功外氣療法

氣功外氣療法目錄

近年來,氣功外氣治療膽石症的臨床報導較多,但向針體發放外氣的真實效應及其機制的研究尚未見報導。本實驗是用膽總管阻塞的家兔標本,並用3寸長毫針,針刺雙後肢足三里穴,一組由筆者向針體發放外氣作為外氣組;一組不發放外氣作為針刺組;一組不扎針不發外氣作為一般對照組。觀察奧狄氏括約肌肌電頻率的變化,探討了向針體發放外氣的效應及其利膽作用。

一、實驗方法

(一)實驗動物及膽總管阻塞:家兔32隻,平均體重2.53±0.47公斤,雌雄兼用,隨機分為外氣組、針刺組、對照組,實驗前禁食14~20小時,用1克/公斤體重烏拉坦靜脈麻醉

上腹正中切口,暴露膽總管及奧狄氏括約肌,避開血管神經,在距括約肌約1厘米處的膽總管上做一斜行切口,把一浸有502粘合劑的直徑為2毫米的塑料管插入膽總管內,插管迅速與周圍組織粘合,剪斷其殘端並用止血鉗夾緊,使粘合劑封閉管口,以防膽汁外溢,膽總管模型製成。

膽總管阻塞2.5~5小時後,阻塞部位以上膽總管明顯增粗、充盈,測得25例實驗動物膽總管壓力:2.35±0.24千帕(21.44±2.42厘米水柱),明顯高於正常家兔膽總管壓力0.69~1.47千帕(7~15厘米水柱),證實實驗動物處於膽總管阻塞並處於高壓狀態。

(二)引導電極及裝置:於奧狄氏括約肌處,參照沙婁氏方法加以改良,放置直徑200微米銅絲電極一對,引導肌電,無關電極於腹部左側皮下。家兔腹腔溫度在38.3±0.9℃範圍內括約肌活動較穩定,故於腹腔上方置一60瓦手術燈,下方置15瓦燈2隻,測得動物腹腔溫度為38.7±0.48℃。實

驗前滴加少量38℃生理鹽水浸潤組織,開腹留待實驗。

電信號輸入JD~2型肌電圖機y軸放大器,參數為:干撓抑制比49.5,頻率選擇2赫茲——2千赫茲,靈敏度1毫伏/厘米。電信號放大後輸入SJ——41型多導生理記錄儀的後置放大器記錄肌電,標準電壓為0.2毫伏/10~20毫米,紙速為2.5毫米/秒或5毫米/秒。

(三)分組與方法:

1.外氣組:實驗用家兔12隻,針刺其雙側足三里穴,不做捻轉、提插等手法,留針10分鐘後,由筆者用龍含式,以推拉旋顫手法離針體3~5厘米處發氣30分鐘,然後再記錄觀察30分鐘,共70分鐘。計算每隻實驗動物在給氣前10分鐘、給氣0~10分、10~20分、20~30分、停止給其外氣後0~10分、10~20分、20~30分的括約肌肌電的頻率。

2.針刺對照組:實驗家兔10隻,針刺其雙側足三里穴,不做捻轉、提插等手法,每10分鐘記錄一次括約肌肌電的頻率,連續記錄觀察70分鐘。

3.一般對照組:實驗用家兔10隻,不針刺,不發氣,不進行任何刺激,每10分鐘記錄一次括約肌肌電的頻率,連續記錄觀察70分鐘。

二、結果 膽總管阻塞1.5小時以上,待肌電穩定後,連續記錄肌電70分鐘。分析32份肌電圖,其波型為單個鋒電位及間隔一段靜止期出現的多個連續成簇的鋒電位兩種類型;其波幅為0.02~1.10毫伏。以肌電頻率為指標,實驗結果表明:外氣組在給外氣10~30分鐘、停止給外氣後30分鐘與給外氣前30分鐘比,均呈顯著性差異(P<0.05;P<0.01)。針刺對照組與一般對照組無統計學意義。外氣組是外氣發向針體,再經穴位經絡作用於家兔奧狄氏括約肌,使其緊張度有所降低,肌電電位頻率減少(附表4*缺)。

三、討論 氣功外氣作用於針體經過針體和所刺穴位、經絡的感傳引起的生理效應尚未見報導。本實驗是在筆者臨床外氣與針刺結合治療肝膽系統疾病所得顯著效果的基礎上進行的。

本實驗製作阻塞家兔總膽管,使膽囊處於高壓狀態下的奧狄氏括約肌肌電活動為指標,觀察外氣發向刺入家兔雙足三里穴的針體對其的作用。結果顯示:在向針體發氣10分鐘後,括約肌肌電位的頻率就有明顯的降低(P<0.05),給氣20~30分鐘作用最為顯著(P<0.01),並且在停止給氣後30分鐘仍有明顯的後效應(P<0.05)。故表明其緊張度有所降低,也說明針體(毫針)可以傳遞氣功外氣,並能通過穴位

和經絡傳導至奧狄氏括約肌而發生效應。由於括約肌緊張度的降低而有利於膽汁與膽石的排放和起到鎮痛與促使膽囊炎症消退的作用,為氣功外氣與針灸結合,以及向針體發放外氣的醫療效應提供了實驗根據。

(參加本實驗者:張世屏、曹振華、畢永升)

32 氣功外氣動態現象的肌電圖觀察
關於「氣功外氣療法/氣功外氣作用於針體對家兔奧狄氏括約肌肌電的影響」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