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noninfectious chronic disease(NCD))指從發現之日起算超過3個月的非傳染性疾病。這些疾病主要由職業和環境因素,生活與行為方式等暴露引起,如腫瘤心臟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精神疾病等等,一般無傳染性。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是一類與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研究證實,慢病的發生與吸煙、酗酒、不合理膳食、缺乏體力活動、精神因素等有關。慢病具有病程長、病因複雜、遷延性、無自愈和極少治癒、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慢病是全球的一個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導,慢病是全球致死和致殘的首位原因,慢病導致了全球疾病負擔加重。我省居民的健康也同樣面臨著慢病的威脅,據2001年湖南省城鄉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構成比分析,城市居民死因位於前三位的是循環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農村居民死因順位排在前三位的是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惡性腫瘤。慢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據湖南省2001年高血壓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人群高血壓患病率10年上升了73%,且發病年齡提前。人群中與慢病相關的主要行為危險因素暴露水平升高,成年男性吸煙率保持在較高水平,初次吸煙年齡有低齡化趨勢,人們對被動吸煙有害健康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從我省居民營養調查結果看,居民營養水平全面提高,但膳食結構不合理,穀物類食品攝入減少,動物類食品攝入增加,特別是城市居民脂肪攝入所佔總熱能比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理想比(30%)的上限。成年在職人員參加體育鍛煉少,生活中半數以上的人靜坐時間在5小時以上,人群中超重、肥胖檢出率逐年上升。針對這一情況,在慢病的防治中,預防顯得特別重要,由於慢病往往具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改變不良行為,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合理膳食、進行適當的體力活動,保持心理健康,就能防止或減少多種慢病的發生。慢病診斷容易,定期進行健康檢查能及早發現慢病,通過及時治療,促進康復,減少併發症和傷殘的發生,以提高生活質量。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中國主導疾病

中國衛生部於2005年7月7日上午公布的最新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結果顯示:過去10年,我國居民中患病人數增加,但去醫院看病的人數卻明顯減少,有近一半的患者不到醫院就診。

本次調查顯示,排除季節性影響,我國年患病人次為50.8億,比1993年增加了7.3億人次。其中多為高血壓、糖尿病和腦血管病等常見病多發病。由此看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我國城鄉居民的主導疾病。

與此同時,居民對醫療服務的利用率卻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到醫院看病的人數在減少。目前,我國居民年就診人次為47.5億,比1998年減少了5.8億人次。在這些患者中,約有一半的人到醫療機構就診,35.7%的人採取自我醫療,沒採取任何治療措施的佔13.1%。許多居民在生病後不去醫院就診,而是跑到藥店購藥,採用自我藥療。專家分析,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醫療衛生消費支出已經成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後的第三大消費。專家指出,居民自我醫療比例的增加,表明人們更加關注健康知識與疾病預防,自我治療能力在增強。在15歲以上的被調查者中,有47.2%的人能自己主動獲取健康保健知識。還有過去10年,我國城鄉居民吸煙率和飲酒率持續下降,與此同時,主動參加鍛煉的人數在不斷增加。本次調查顯示,走路、慢跑和太極拳類形式成為居民主要的鍛煉方式,他們平均每次鍛煉時間約在50分鐘左右。

另一方面,過去的10年,「看病貴」成為百姓關注的話題。此外,醫療保障覆蓋水平不高也是患者就診率降低的原因之一。調查發現城市享有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口比例為30.2%,購買商業醫療保險的佔5.6%,沒有任何醫療保險的人佔到44.8%。

關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