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1929年法國人稱之為反孟氏骨折。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了這種損傷,此後即稱為蓋氏骨折。這種損傷的發生率較孟氏骨折高6倍。

目錄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病因

本病是由外力作用而造成,包括:

1、直接外力,如打擊傷或機器絞傷等。

2、間接外力,摔倒手撐地,均可造成這種骨折。可分為以下3種類型。

(1)橈骨遠端青枝骨折合併尺骨小頭骨骺分離:

均發生於兒童。此型損傷輕,易於複位。

(2)橈骨下1/3骨折:

多為橫形、短斜形。有明顯的短縮及下尺橈關節脫位。多由於摔倒手撐地引起。前臂旋前位致傷時,橈骨遠端向背側移位,旋後位致傷者,則向掌側移位。臨床上後者多見。此型損傷較重。下尺橈韌帶、三角軟骨骨間膜損傷,尺骨莖突骨折

(3)橈骨遠端下1/3骨折,下尺橈關節脫位併合並尺橈骨幹骨折或尺橈骨外傷性彎曲:

多為機器絞傷引起,損傷重可能為開放傷。除下尺橈韌帶、三角軟骨損傷外,骨間膜損傷亦較重。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症状

本病患者移位不明顯者,僅有疼痛腫脹壓痛前臂旋轉活動受限。移位明顯者,橈骨出現短縮與成角畸形,下尺橈關節壓痛,尺骨頭膨出。X線攝片顯示在橈骨下1/3交界處,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多無嚴重粉碎。如橈骨骨折移位明顯,下尺橈關節將完全脫位。在前後位X線攝片上,橈骨短縮,遠側尺橈骨間距減少,橈骨向尺骨靠攏。側位片上,橈骨頭向掌側成角,尺骨頭向背側突出。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診斷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檢查化驗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

X線攝片顯示在橈骨下1/3交界處,橫形或短斜形骨折,多無嚴重粉碎。如橈骨骨折移位明顯,下尺橈關節將完全脫位。在前後位X線攝片上,橈骨短縮,遠側尺橈骨間距減少,橈骨向尺骨靠攏。側位片上,橈骨頭向掌側成角,尺骨頭向背側突出。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鑒別診斷

本病主要是由於外傷性因素作用而造成,本類型的骨折較少見,常合併其它損傷和骨折,需要與本病進行鑒別的骨折主要有以下兩種:

1、尺骨骨折

2、橈骨骨折

對以上疾病的鑒別主要是進行X線檢查,一般可以做出鑒別診斷,對存在疑問的患者可進行CT檢查。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併發症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由於骨折處分布有血管和和神經,因此本病容易合併有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損傷骨間膜損傷也較為嚴重。晚期癒合不佳者,可造成手部的畸形,影響手臂的旋轉功能。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外傷,確保人身安全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另外還需注意,對進行治療的患者,應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以求儘早恢復患肢功能。

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西醫治療

閉合複位比較容易。但因肌肉收縮,維持複位的位置卻較困難。由於旋前方肌、朧橈肌、拇長伸肌與拇外展肌收縮使骨折遠端發生重疊移位,並向尺側靠攏,因此閉合複位成功率不高。治療結果很不理想。因此應採取切開複位內固定方法。橈骨骨折應做到解剖複位,堅強的內固定,使用加壓鋼板置於橈骨掌面。術後前臂石膏前後托,前臂中立位制動4~6周。去石膏後進行功能鍛煉。 陳舊性蓋氏骨折。如橈骨已經癒合,只有輕度畸形,但有前臂旋轉受限及疼痛症状時,應做尺骨頭切除術,可改進旋轉功能和減輕症状。畸形嚴重者,必須矯正畸形,以鋼板螺絲釘固定的同時植骨。術後不做外固定,尺早開始做前臂功能練習。

參看

關於「尺骨下1/3骨折合並下尺橈關節脫位」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