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診器,1816年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致讀者:在閱讀本科普詞條時,請不忘參看詞條「聽診器」,將會對您的知識進一步鞏固。

聽診的發展

早在古希臘時代,醫生就知道用耳朵貼近病人胸廓可以聽到心肺的聲音,並用此方法觀察心肺是否異樣(其實,這只是粗淺的聽診而已,很多細微的異樣根本不可能聽得出來)。當時的醫生都是隔著一條毛巾用耳朵直接貼在病人身體的適當的部位來診斷疾病。這種方法延續了數千年。

醫生為什麼要隔著一條毛巾?是因為不好直接冒犯病人,還是醫生認為不衛生呢?因為我們都知道,醫生的耳朵越是貼近病人的皮膚,那麼聽到的聲音越是清晰。這裡就不糾結為什麼要隔著毛巾了吧。

直到19世紀,醫生們仍然用此方法來為病人診斷。

拉耐克發明的聽診器

目錄

聽診器的發明

1816年的某一天,一輛來得很急忙的馬車在法國巴黎的一所豪華府邸門前停下,車上走下了註明醫生拉耐克,他被請來給這家的貴族小姐看病。面容憔悴的小姐,坐在長靠椅上,緊皺著眉頭,手捂著胸口,看起來病的不輕。等小姐捂著胸口訴說萬痛苦的病情後,拉耐克醫生懷疑她患了心臟病。

很明顯,年輕小姐、胸口不舒服,面容憔悴,一般認為都是心臟病,或者是先天性心臟病、或者說心肌炎等等。

若要使得診斷正確,最好是聽聽心音,也就是隔著一條毛巾用耳朵直接貼在病人的心臟的位置來診斷疾病,而這種方法明顯不適於年輕的貴族小姐,因為這顯得不禮貌,唐突,試想一下,一個男醫生用耳朵貼近一個年輕貴族小姐的胸口.......這是讓人尚無法接受的。拉耐克醫生在客廳一邊尋思,能不能用新的方法呢?

想來想去,拉耐克醫生的腦海突然浮現出幾天前見到的一件事。那是在巴黎的一條街道上,幾個孩子在木料堆上玩兒。其中有個孩子用一顆大釘敲擊一根木料的一端,他叫其他孩子用耳朵貼在木料的另一端聽那有趣的聲音。拉耐克醫生路過這裡,興緻勃勃地走過去問:孩子們,讓我也來聽聽這聲音好嗎?孩子們愉快地答應了。他把耳朵貼著木料的一端,認真地聽孩子們用鐵釘敲擊木料的聲音。「聽到了嗎?先生。」「聽到了,聽到了」拉耐克興奮地回答。

拉耐克聽診器分解圖

想起這件事,正在為貴族小姐診病的拉耐克醫生靈機一動,馬上找來一張厚紙,將紙緊緊地捲成一個圓筒,一頭按在小姐心臟的部位,一頭貼在自己的耳朵上。果然,小姐心臟跳動的聲音連其中輕微的雜音都被聽得一清二楚。他高興極了,告訴小姐的病情已經確診,並且一會兒可以開好藥方。

拉耐克醫生回到家後,馬上找人專門製作了一根空心木管,長30cm,口徑0.5cm,為了攜帶方便,從中剖分為兩段,有螺紋可以旋轉連接,拉耐克將其命名為聽診器。

為了傾聽效果更好,拉耐克經過了多次試驗,試用力金屬、紙、木等材料、長短、形狀不同的棒或筒,拉耐克最後改進位成了長約30cm,中空、兩端各有一個喇叭型的木質聽筒。由於聽診器的發明,使得拉耐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他也被後人尊稱為胸腔醫學之父。

聽診器的改良

卡門改良的聽診器

1840年,英國醫師喬治卡門改良了拉耐克設計的單耳聽筒。卡門認為,雙耳能更準確地診斷。他發明的聽診器是將兩個耳栓用兩條可彎曲的橡皮管連接到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上,聽筒是一條空鏡狀的圓錐。卡門的聽診器,有助於醫師聽診靜脈、動脈、心、肺、腸內部的聲音,甚至可與聽到母體內胎兒的心音。

1937年,凱爾再次改良卡門的聽診器,增加了第二個可與身體接觸的聽筒,可產生立體音響的效果,稱為複式聽診器,它能更準確地找出病人的病灶所在。可惜凱爾的改良品未被廣泛採用。近年來又有電子聽診器的問世,它能放大聲音,並能使一組醫師同時聽到被診斷者體內的聲音,還能記錄心臟雜音,與正常的心音比較。雖然新型聽診器不斷問世,但是醫師們普遍愛用的仍然是由拉耐克設計的,經卡門改良的舊型聽診器。

聽診器的評價

國外醫生很注重自己個人形象,對聽診器更不用說!國外醫生多把名字噴在管子上。或者刻在胸件上,雷射雕蝕,通常要另外破費十多美元。可見大家對聽診器的喜愛。可是隨著科技手段越來發達,檢查手段越來越多花樣,很多內科醫生的聽診功夫已經頹廢了,更別說外科醫生。有人這樣評價聽診器:心臟聽診確實是個難啃的大香骨頭。啃透了,高手一個,啃不透,還需努力。我院因故經常請我市有名的彩超大家來會診,聽著那美崙美幻的禪語,雖然不明白深意,卻羨慕的流涎不已。現在隨著心臟彩超的廣泛普及和水平的越來越高,心臟聽診這個獨門絕技大有冷落之勢,其實聽診的一些東東也是心臟彩超所不能看到的。呵呵,說這些都是感嘆一下對心臟聽診這個絕世神功的嚮往啊。

聽診器是醫生的「體表標誌」,心臟聽診更是心血管專科醫生的看家本領。胡大一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呼籲基層醫師要做好三件事:心肺復甦心電圖心臟聽診

讓我們聽聽醫生們的評價:

(1)記得前一段時間,曾接診一位發熱待查的患者,其家屬以為是普通的上感,要求在門診輸液治療。我當時進行了詳細的心音聽診,發現患者存在主動脈瓣雜音--可能是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苦口婆心勸說患者住院治療。後來患者進一步完善心超檢查,最終明確為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通過此次接診,我更加意識到心臟聽診的重要性。也願我們在查體中做的更好更細緻,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誤診誤治。

(2)有一次跟導師出門診,碰到一個年輕女性,17歲,主訴血壓升高來診,老師就先讓我給量個血壓,我給量的是右胳膊的血壓,血壓是180/90mmHg,聽心臟未聞及明顯雜音,老師聽完我的彙報後,讓患者上床,聽了聽心臟,又聽了聽頸部血管及腹部血管後,對我說你再聽聽吧,一聽,左側頸部血管可聞及4/6級雜音,左腎動脈聽診區亦可聞及3/6級雜音。。。。後來收入院查,左腎動脈狹窄,左側鎖骨下動脈、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記不清楚了。考慮大動脈炎。後補量左側血壓,幾乎測不出來。以後我接診病人就常規量兩側血壓,聽診時也會特別注意血管雜音了。

(3)某26歲女性,訴自幼活動耐力就較其他同齡人差,近10年來開始出現活動時心悸、氣短症状。查體見口唇紫紺,有杵狀指,胸骨左緣第2肋間可聞及機械樣雜音,似為連續性雙期雜音,但舒張期雜音不明顯。當時,主任就考慮到先心病,但反覆做了兩次彩超,均告之未見無先心病徵象。最後,無奈之下,主任讓其自費到他院做了彩超,示動脈導管未閉,已有嚴重肺高壓,右向左分流了,所以舒張期成分明顯減輕,不是太典型的連續性雜音了。

類似的例子不計其數。只能告訴我們,無論科技如何發達,聽診器永遠是醫生們的必備武器。

參看

參考文獻

關於「聽診器,1816年」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