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A+醫學百科 >>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略稱EPSP。是指由興奮性突觸的活動,在突觸後神經元中所產生的去極化性質的膜電位變化。這種去極化超過閾值時,就產生突觸後神經元的興奮,亦即產生動作電位。在貓脊髓運動神經元中,刺激對應Ia群的向中纖維時所產生的EPSP在1 1.5毫秒內達頂點,以後則大致按指數函數下降,10 - 20毫秒內回到靜息電位水平。這時,突觸下膜在化學遞質作用下,引起細胞膜對Na+、K+電漿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導致Na+內流,出現局部去極化電位。稱此電流為突觸後電流(postsy-naptic current),結果發生膜電位變化,亦即產生EPSP。遞質的作用即離子透性的增大約在1毫秒內結束,以後EPSP將按膜的電時間常數消失。與這種化學傳遞的EPSP相對應,電傳遞的EPSP是因突觸前纖維的動作電流,通過電緊張的結合,流到突觸後神經元而發生的,其時間過程也與動作電位的時間過程大致對應。
特點:(1)突觸前膜釋放遞質是Ca2+內流引發的;(2)遞質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釋放出來的;(3)EPSP是局部電位,而不是動作電位;(4)EPSP是突觸後膜離子通透性變化所致,與突觸前膜無關。
|
出自A+醫學百科 「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85%B4%E5%A5%8B%E6%80%A7%E7%AA%81%E8%A7%A6%E5%90%8E%E7%94%B5%E4%BD%8D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關於「興奮性突觸後電位」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