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動現象
A+醫學百科 >> 似動現象 |
似動現象:人們把客觀上靜止的物體看成是運動的,或者把客觀上不連續的位移看成是連續運動的現象。
20世紀初,德國心理學家M.韋特海默用實驗方法研究了似動現象。他相繼呈現一條垂直(a)和一條水平(b)的發亮線段(見圖似動現象實驗示意),改變兩條線段呈現的時距,並測量對它們的知覺經驗。結果發現,當兩條線段的距離短於30毫秒時,人們看到a、b同時出現;當時距長於200毫秒時,人們看到a、b先後出現;當時距約為60毫秒時,人們看到線段從a向b運動。韋特海默解釋說,當視網膜受到兩條線段的刺激後,會引起皮層相應區域的興奮。在適當的時空條件下,這兩個興奮迴路之間發生融合,形成短路,因而得到運動的印象。
似動主要依賴於刺激物的強度、時間間隔和空間距離。這些物理參數的相互關係可以用科爾特定律來表示:
①當刺激間的時距不變時,產生最佳運動的刺激強度和空間距離成正比;
②當空間距離恆定時,刺激物的強度與時距成反比;
③當強度不變時,時距與空間距離成正比。
有人認為,對似動具有重大意義的不是刺激的時距,而是刺激的持續時間。如a、b兩個刺激,a呈現100毫秒或更長一些,那麼在a、b之間根本沒有時距時,也能知覺到最好的運動。
人們在電影銀幕上看到的物體運動,是由影片上一系列略有區別的靜止畫面產生的,這種運動叫動景運動。1833年J.A.F.普拉托設計和製造了第一個動景器。在一個圓盤分成的各個扇形平面上,依次畫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聯繫著的舞姿,當圓盤旋轉時,人們即可看到連續運動是根據動景運動發生的原理提出和製作的。在黑暗中,如果注視一個細小的光點,人們會看到它來回飄動,這叫自主運動;在皓月當空的夜晚,人們只覺得月亮在「靜止」的雲朵後徐徐移動。這種運動是由實際飄動的雲朵誘發產生的,因而叫誘發運動;在注視傾瀉而下的瀑布以後,如果將目光轉向周圍的田野,人們會覺得田野上的景物都在向上飛升,這叫運動後效。在所有這些場合,看到的運動都不是物體的真正位移,所以也是似動現象。
近20年來,心理學家們對似動與真正運動的關係、似動的機制、似動中圖形因素與運動因素的相互關係、似動的深度效應等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這些研究對揭示人們怎樣從周圍環境中拾取運動的信息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關於似動現象的實驗及其詮釋
Apparent movement
Motion-picture film is a strip of discrete, still pictures but produces the visual impression of continuous movement. Stationary light bulbs coming on one after the other over the theatre entrance also produce an impression of steady movement. In part, such effects of apparent movement (called the visual phi phenomenon) depend on persistence of vision: visual response outlasts a stimulus by a fraction of a second. When the interval between successive flashes of a stationary light is less than this visual-persistence time, the flicker will appear to fuse into a continuous light. The flicker frequency at which this occurs is called the perceiver's flicker-fusion frequency (or 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 and represents the temporal resolving power of his visual system at the time. Another process on which apparent movement depends is a tendency (called visual closure or phi) to fill in the spaces between adjacent visual objects. This means that the movement detectors of the visual system are triggered as effectively by a closely spaced pair of lights alternately going on and off as by a single light moving back and forth. It would seem that two aspects of visual function (flicker fusion and phi) make the motion-picture industry possible.
——選自<大英百科全書>
必須提到的是,似動現象跟視覺後像和視覺暫留是不同的。
視覺後像(Afterimage)看之後的形象,要注視
光刺激作用於視覺器官時,細胞的興奮並不隨著刺激的終止而消失,而能保留一短暫的時間。這種在刺激停止後所保留下來的感覺印象稱為後象。
它是視網膜對光刺激的反應
視覺暫留現象(Visual staying phenomenon,duration of vision),
物體在快速運動時, 當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後,人眼仍能繼續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圖像,這種現象被稱為視覺暫留現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種性質。人眼觀看物體時,成像於視網膜上,並由視神經輸入人腦,感覺到物體的像。但當物體移去時,視神經對物體的印象不會立即消失,而要延續0.1 -0.4秒秒的時間,人眼的這種性質被稱為「眼睛的視覺暫留」是視神經對圖象速度的反應,速度對暫留的作用很大,暫留圖象沒有縱深幻覺。
名稱上,英文名稱不一樣,沒有關聯,若有關聯在英文的詞根上也會有反映。
時間上,三者反應時間不一樣,反應的接受體不一樣:心裡形象、視網膜、視神經。
關於「似動現象」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