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學/骨折的癒合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骨科學》 >> 骨折總論 >> 骨折的修復 >> 骨折的癒合
骨科學

骨科學目錄

骨折的癒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是一面破壞清除,一面新生修復的過程,新生修復的過程是由膜內骨化與軟骨化共同完成。骨折癒合的過程也是暫時性緊急連接過程到永久性的堅固連接的過程。為了敘述方便,一般將骨折癒合分為三個階段。以管狀骨為例加以說明(圖3-6)。

骨折癒合的過程


圖3-6 骨折癒合的過程

骨癒合是一連續的生長過程,至(5)髓腔中的血管纖維軟骨增加,至(7)血管吻合明顯。

(一)血腫機化骨斷裂後,髓腔內,骨膜下和周圍軟組織內出血,形成血腫,血腫於傷後6-8小時即開始凝結成含有網狀纖維血凝塊。骨折端由於損傷和局部血液供應斷絕,有幾毫米長的骨質發生壞死。斷端間、髓腔內的血腫凝成血塊。它和損傷壞死的軟組織引起局部無菌性炎症反應。新生的毛細管吞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從四周侵入,逐步進行消除機化,形成肉芽組織。轉化為纖維組織。這一過程約需2~3周方能初步完成。

骨折斷端的附近骨外膜深層的成骨細胞在傷後短期內即活躍增生,約一周後即開始形成與骨幹平行的骨樣組織,由遠離骨折處逐漸向骨折處延伸增厚。骨內膜也有同樣的組織學變化,但出現較晚。

(二)原始骨痂形成期由骨內、外膜的骨樣組織逐漸鈣化而成新生骨,即膜內化骨。兩者緊貼在斷端骨皮質的內、外兩面,逐漸向骨折處匯合,形成兩個梭形短管,將兩斷裂的骨皮質及其間由血腫機化而成的纖維組織夾在中間,分別稱為內骨痂和外骨痂。

斷端間和髓腔內的纖維組織先逐漸轉化為軟骨組織。然後軟骨細胞增生、鈣化而骨化,即軟骨內化骨,而分別形成環狀骨痂和腔內骨痂。斷端壞死骨亦經爬行替代作用而「復活」。膜內化骨和軟骨的相鄰部分是互相交叉的,但其主體部分則前者的發展過程顯然較後者簡易而迅速,故臨床上應防止產生較大的血腫,減少軟骨內化骨範圍,使骨折能較快癒合。

原始骨痂不斷加強,並能抗拒由肌肉收縮而引起的各種應力時,骨折已達臨床癒合階段。一般需4~8周。X線片上可見骨幹骨折四周包圍有梭形骨痂陰影,骨折線仍隱約可見。病人已可拆除外固定,逐漸恢復日常活動。

(三)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為排列不規則的骨小梁所組成,尚欠牢固,應防止外傷,以免發生再骨折。隨著肢體的活動和負重,在應力軸線上的骨痂,不斷地得到加強和改造;在應力軸線上以外的骨痂,逐步被清除;使原始骨痂逐漸被改造成為永久骨痂,後者具有正常的骨結構。骨髓腔亦再溝通,恢復骨之原形。小孩為1~2年,成人為2~4年。

32 骨折的修復 | 影響骨折癒合因素 32
關於「骨科學/骨折的癒合」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