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腺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陰道腺病是指陰道壁和陰道部宮頸的表面或粘膜下結締組織內出現腺上皮或腺黏液分泌物。Sanberg(1968)在成年婦女屍檢中發現41%陰道內有小的腺形病灶,而臨床並未發現。  

目錄

病因

1,患者在胚胎8-18周,接觸過母體服用大劑量合成的雌激素——乙茋酚。

2,多見於青春發育期,說明青春期卵巢功能建立產生雌激素,可促使陰道腺病的發生。

3,鹼性的陰道環境,適宜腺病的發生。陰道感染滴蟲黴菌性陰道炎等,可促使潛伏的陰道腺病出現臨床症状。  

診斷

1,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有無DES(乙茋酚)史,可作診斷的參考。對白帶增多、陰道血性分泌物或性交痛等症状,應追查原因。

2,婦科檢查:對整個陰道和宮頸進行仔細查看,注意陰道壁有無紅斑潰瘍結節息肉狀突起。觸診為重要檢查,可證實陰道橫脊及其後面的硬結、潰瘍,也可觸到陰道黏膜下的硬結。

3,細胞學檢查:對可疑患者,在陰道壁病變部位作刮片,在陰道上部作環形刮片或四相刮片。宮頸刮片應分別採取。如發現有黏液柱狀細胞或鱗化細胞,即提示陰道腺病。

4,陰道鏡檢查:一般認為這是診斷陰道腺病的可靠方法。進行陰道鏡檢查,陰道腺病的診斷率佔91%。陰道鏡檢查對陰道腺病的隨訪觀察、早期發現上皮不典型增生癌變有較大幫助。

5,活組織檢查:是陰道腺病的確診依據。如陰道檢查發現有上述異常病變時,應做多處活檢。  

預防和處理

1,妊娠期,尤其孕8周以前,避免濫用合成雌激素,以減少和防止陰道腺病的發生。

2,對宮內有過DES影響的婦女,應按上述步驟進行檢查,並加強隨訪。

3,對無症状,活檢證實為良性的陰道腺病者,不需治療,但應半年複查一次。

4,增加陰道酸度。採用局部沖洗、坐浴或塗撒緩衝粉劑,維持陰道酸性環境。

5,陰道腺病已發展為透明細胞鱗狀上皮癌者,應按陰道惡性腫瘤原則處理。

健康問答網關於陰道腺病的相關提問

關於「陰道腺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