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斷分布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植物分布區的一種情況。

同種(或近緣種)植物,分布於兩個或多個不相連續的地區,稱間斷分布

達爾文認為,同一物種的所有個體只能起源於同一祖先,發生於同一地區(近緣種亦如此,只是它們的共同祖先早)。因此,植物的間斷分布顯然不是原始現象。

現代人不能無條件地贊同達爾文的觀點,認為一個物種也可能由同一老物種的不同個體在相似的生態環境下變異而成。但總體上承認,間斷分布是由連續分布發展而成。  

目錄

成因

對間斷分布的形成,目前大多直接研究缺乏依據,只能根據分布現狀推測原因。

例如有不少物種屬西歐-東亞分布類型,在西歐與東亞的個體差異極小,多屬同種,甚至是同種中的同一變種、變型(有的是近緣種或同種的不同亞種)。但在西歐與東亞之間的中亞、西伯利亞地區則沒有。我國的長白松、樟子松,都是歐洲赤松的地理變種。鈴蘭(Convallaria majalis)分布於日本、朝鮮、我國華北東北,向西跳躍至俄羅斯的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又向西跳躍至烏拉爾山以西的整個歐洲。

一般認為,這類植物原是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後來因第四紀冰川消滅了西伯利亞地區的原有植物形成的。

再如許多植物的分布屬北極-高山分布類型,可能是第四紀冰期時擴展分布的耐寒植物,後來氣溫上升後保留在上述小區域。

歐亞大陸與北美之間,非洲與南美之間的植物也常有類似現象。著名的如我國的特有種鵝掌與北美的近緣植物北美鵝掌楸,為同屬中僅有的兩個自然種,但分布區遠隔重洋。這些就不能只用氣候的變遷來解釋,它們的存在可能是海陸變遷的證據。

根據分布現狀推測間斷分布的原因有許多,但主要是歷史的原因:  

1.自然條件的變化

某種植物的分布區原來是連續的,但後來由於分布區個別部分的自然條件發生變化,引起該種在這一部分的死亡造成隔離;或者這個變化地區原來的種發生分化變為其他種,也就是種系演化過程中發生了地理分化,而造成隔離。  

2.遷移說

由於某些植物分散遷移以及植物在原來分布區範圍內死亡而發生。例如歐洲在冰期時,很多北極植物向南遷移至中歐平原,冰川退後,這些植物一部分隨著冰川向北退卻,另一部分退居中歐高山,但歐洲平原地區的北極種都死亡了,而造成分布間斷。  

3.陸地下沉

一部分植物分布的間斷是由於陸地下沉而形成的:如非洲、馬達加斯加和印度之間,根據「陸橋學說」,古代它們是相連的,後來「陸橋」下沉使彼此之間的植物形成間斷,又如白令海峽在更新世曾形成陸橋,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也是在第四紀才失去聯繫,形成植物分布間斷  

4.大陸漂移說

根據這個學說,認為在二億年前,所有的大陸曾聯合成一個單一的巨大陸塊——聯合古陸(pangaes),約在中三迭紀分裂為岡瓦納古陸(Gonawdha land)和勞亞古陸(Laurasla land,由歐亞、北美大陸組成),中間隔著古地中海。以後,前者相繼分裂為印度、非洲及南半球諸大陸,並向北移:北美自歐洲分離,隨大西洋向西、向北漂移。直到新生代大陸才漂移到今天的位置。這就提供了「世界植物熱帶統一起源說」的地質基礎,比較合理地解釋了洲際間斷產生的原因。  

5.跳躍式傳播造成間斷分布

夏威夷距離北美3900km,至少有25個分類單位屬於兩地間斷分布,可以用踏腳石作用加以解釋。更新世冰期海面下沉,大洋島出露增多,有些具有很輕的種子、孢子的植物,可以被洋流、水鳥等把繁殖體帶到很遠的地方生長傳播形成間斷分布。  

6.人為影響造成間斷分布

人類對間斷分布的形成也有很大的作用。人類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促成某些種植物分布區的間斷,例如我國西南乾熱河谷地區分布的龍舌蘭,絕大部分是熱帶美洲種類,可能由於人為活動而傳人我國的,現在已變為野生。  

7.歸化植物造成間斷分布

如萬壽菊(Tagetes)、大波斯菊(Cosrrlos)等植物物原產於美洲。現在已在我國及其它國家被歸化,因而形成該種植物的間斷分布。

關於「間斷分布」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