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受體動力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藥理學》 >> 藥物效應動力學 >> 藥物與受體 >> 受體動力學
藥理學

藥理學目錄

受體動力學一般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配體(L)與受體(R)做結合試驗研究。取一定量組織,磨成細胞勻漿,分組加入不同濃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配體(藥物),溫孵待反應達平衡後,迅速過濾或離心分出細胞,用緩衝液洗去尚未結合的放射性配體,測定標本的放射強度,這是藥物與細胞結合的總量,此後用過量冷配體(未用同位素標記的配體)洗脫特異性與受體結合的放射性配體再測放射強度,這是藥物非特性結合量。將總結合量減去非特性結合量就可以獲得L-R結合(B)曲線。如果L只與單一R可逆性結合,以B為縱座標,[L]為橫座標,L-R結合曲線為直方雙曲線(圖2-5)。如將橫座標改用log[L]([]表示摩爾濃度)則呈典型的S形量效曲線。

按質量作用定律

Gmpuxf8h.jpg (E代表效應)

反應達到平衡時

Gmpuxknd.jpg (KD解離常數

因為[RT]=[R]+[LR](RT為受體總量),代入上式並經推導得

Gmpuxe9n.jpg

由於只有LR才發揮效應,故效應的相對強弱與LR相對結合量成比例,即

Gmpuxijs.jpg
按此公式以E為縱座標,log[L]為橫座標作圖,結果與實驗數據圖形完全一致。Gmpux5il.jpg

當[L]=0時,效應為0, 

當[L]>>KD時,[LR]/[RT]=100%,達最大效能,即[LR]max=[RT]。

當[LR]/[RT]=50%時,即EC50時,KD=[L]。

KD表示L與R的親和力(affinity),單位為摩爾。各藥(L)與R親和力不同,KD越大時親和力越小,二者成反比。令pD2=-logKD則其值不必用摩爾單位、數值變小且與親和力成正比,在半對數座標上也較易理解,故pD2較為常用。

藥物與受體結合產生效應不僅要有親和力,還要有內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後者用α表示,0≤α≤100%。故上述公式應加入這一參數:E/Emax= α[LR]/[RT]。兩藥親和力相等時其效應強度取決於內在活性強弱,當內在活性相等時則取決於親和力大小(圖2-6)。

將上述受體動力學基本公式([LR]/[RT]=[L]/KD+[L])加以推導改變可將S形量效曲線改變為直線關係,使計算方便很多也準確很多:

1.雙倒數圖 將上述基本公式兩側取倒數後加以推導得1/[LR]=KD/[L][RT]+1/[RT]。以1/[LR]為縱座標、1/[L]為橫座標作圖得直線(圖2-7),斜率為KD[RT],即KD/Emax,與縱座標交點為1/[RT],即1/Emax ,與橫座標交點為-1/KD

2.Scatchard圖 推導得公式[LR]/[L]=[RT]/KD-[LR]/KD以[LR]/[L],為縱座標,[LR]為橫座標作圖也呈直線(圖2-8),斜率為-1/[KD] ,與縱座標交點為[RT]/KD,與橫座標交點為[RT]。

這些直線關係圖解在受體研究中有重要用途,也可加深對受體動力學的理解

Gmpux8t8.jpg

圖2-6   藥物與受體的親和力及其內在活性對量效曲線的影響
A圖  a,b,c三藥與受體的親和力(pD2)相等,但內在活性(Emax)不等
B圖 a,b,c 三藥與受體的親和力(pD2)不等,但內在活性(Emax)相等

Gmpux4g2.jpg

圖2-7  受體結合量效關係的雙倒數作圖

Gmpux7rw.jpg

圖2-8  受體結合量效關係的Scatchard作圖

一些活性高的藥物與相應受體結合的量效曲線 (B-log[L]曲線)並不一定與結合後產生效應的量效曲線(E-log[L]曲線)相重合。因為這類藥物只需與一部分受體結合就能發揮最大效應(Emax),剩餘下未結合的受體為儲備受體(spare receptor)。這對理解拮抗藥作用機制有重要意義,因為這類拮抗藥必須在完全佔領儲備受體後才能發揮其拮抗效應。

受體激動藥(L)對相應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也有較強的內在活性,α達100%。受體拮抗藥(I)雖然也有較強的親和力,但缺乏內在活性,α=0,本身不能引起效應,卻佔據一定量受體,拮抗激動藥的作用。競爭性拮抗藥(competitive antagonist)能與激動藥互相競爭與受體結合,這種結合是可逆性的。在實驗中如果L與I同時存在則[RT]=[R]+[LR]+[IR],代入上述基本公式並加推導得

Gmpuxa1a.jpg

可見L和I同時存在時,如L這一因素固定不變,藥理效應大小取決於[I]/K1(K1是I的解離常數)。[I]越高及(或)K1越小時效應越弱,即拮抗效果越強。當[L]>>[I]時,[LR]/[RT]→100%,這就是競爭性拮抗藥使量效曲線平行右移(Emax不變)的理論解釋(圖2-9)。

在有一定量的競爭性拮抗藥[I]存在時,增加[L]至[L』]仍可使藥理效應維持在原來單用[L]時的水平。據此,

Gmpuxb0y.jpg

將之推導得

Gmpuxd47.jpg

[L』]/[L]是劑量比 (dose ratio),即將[L]增加[L』]/[L]倍就能克服[I]的拮抗作用。該比值也取決於[I]/K1而與[L]絕對值或KD無關。將此公式兩側取log,並以log([L』]/[L]-1)為縱座標、以-log[I]為橫座標作圖,呈直線,斜率為1,與橫座標交點為-logK1,即pA2此即Schild 圖(圖2-10)。按Schild定義,拮抗參數pAx是指劑量比為X時競爭性拮抗藥濃度的負對數值。常用pA2,即 [L』]/[L]=2時的數值,則pA2=-log[I]=-logK1,些參數反映拮抗藥的拮抗強度,其值越大表示拮抗作用越強。

Gmpuxhgx.jpg

圖2-9 競爭性拮抗藥(A圖)、非競爭性拮抗藥(B圖)及部分
激動藥(D圖)對激動藥(虛線)量效的影響及激動藥(C圖)
部分激動藥(虛線)量效曲線的影響

Gmpuxc0u.jpg

圖2-10 競爭性拮抗作用的Schild作圖

非競爭性拮抗藥(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與R結合非常牢固,分解很慢或是不可逆轉,使能與L結合的R數量減少。另一類非競爭性拮抗藥可阻斷受體後某一中介反應環節而使受體-效應功能容量減少。二者共同特點是使量效曲線高度(Emax)下降。但L與剩餘的R結合動力學不變,即KD不變。在雙倒數圖中更易看出這一關係(圖2-11)。

Gmpuxg9b.jpg

圖2-11 競爭性拮抗作用與非競爭性拮抗作用比較
A圖 量效曲線 B圖 雙倒數曲線 
X 單用激動藥 Y 競爭性拮抗藥對激動藥的拮抗作用
Z 非競爭性拮抗藥對激動藥的拮抗作用

還有一類藥物稱為部分激動藥(partial agonist)和R結合的親和力不小,但內在活性有限,α<100%,量效曲線高度(Emax)較低。與激動藥同時存在時,當其濃度尚未達到Emax時,其效應與激動藥協同,超過此限時則因與激動藥競爭R而呈拮抗關係,此時激動藥必需增大濃度方可達到其最大效能。可見部分激動藥具有激動藥與拮抗藥兩重特性。(圖2-9C、D)

目前放射性配體-受體結合技術已普遍用於受體研究,但必需和藥理效應實驗結合進行才有意義。

為什麼化學結構類似的藥物作用於同一受體有的是激動藥,有的是拮抗藥,還有的是部分拮抗藥?還可用二態模型(two-state model) 學說解釋。按此學說,受體蛋白有兩種可以互變的構型狀態:靜息狀態(R)與活動狀態(R*)(圖2-12)。靜息時平衡趨向R。活動藥只與R*有較大親和力,L-R*結合後充分發揮藥理效應。部分激動藥(P)與R及R*都能結合但對R*的親和力大於對R的親和力,故只有部分受體被激活而發揮較小的藥理效應。拮抗藥對R及R*親和力相等,且能牢固結合,但保持靜息狀態時兩種受體狀態平衡,拮抗藥不能激活受體但能阻斷激動藥作用。個別藥物(如苯二氮卓類)對R親和力大於R*,結合後引起與激動藥相反的效應,稱為超拮抗藥(superantagonist)。這一學說容易理解,但有待進一步實驗證實。

32 藥物與受體 | 受體類型 32
關於「藥理學/受體動力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