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槍刺狀畸形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槍刺狀畸形骨折遠端連同手部向橈側移位,中指軸線與橈骨軸線不在同一平面上。

目錄

腕槍刺狀畸形的原因

(一)發病原因

多為間接暴力所致。

(二)發病機制

多為平地跌倒,手掌撐地、腕關節處於背伸及前臂內旋位時,以致暴力集中於橈骨遠端松質骨處而引起骨折。在此種狀態下,骨折遠端必然出現向背側及橈側的移位。此時,尺骨莖突可伴有骨折,三角纖維軟骨盤亦有可能撕裂(圖1)。

腕槍刺狀畸形的診斷

X線攝影,橈骨在距關節面3.0cm左右處橫斷,正位片上遠折段向橈側移位,可與近折段有嵌插,下尺橈關節距離增大(分離)。橈骨下端關節面向尺側傾斜度減少,正常為20°~25°,骨折後可減小到5°~15°甚至消失;側位片上,橈骨遠端向背側移位,關節面掌側傾斜角度減少或消失,正常為10°~15°。

腕槍刺狀畸形的鑒別診斷

銀叉狀畸形 骨折遠端連同手部向背側移位,其近側有凹陷。

槍刺狀畸形 骨折遠端連同手部向橈側移位,中指軸線與橈骨軸線不在同一平面上。

X線攝影,橈骨在距關節面3.0cm左右處橫斷,正位片上遠折段向橈側移位,可與近折段有嵌插,下尺橈關節距離增大(分離)。橈骨下端關節面向尺側傾斜度減少,正常為20°~25°,骨折後可減小到5°~15°甚至消失;側位片上,橈骨遠端向背側移位,關節面掌側傾斜角度減少或消失,正常為10°~15°。

腕槍刺狀畸形的治療和預防方法

(一)治療

無移位的柯萊斯骨折,中立位石膏托固定4周。有移位者,絕大多數均採用閉合複位及外固定治療。

1.麻醉 複位時多採用局部血腫內麻醉,簡單易行但應注意無菌操作,一旦感染,則通達骨折端,可引起嚴重後果。臂叢麻醉肌肉放鬆效果理想,對合併高血壓冠心病的患者,以及行外固定架治療時更為適用。

2.複位方法 病人臥位或坐位,肘關節屈曲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上臂,術者兩手緊握傷手,兩拇指置於遠折段背側,其餘手指握傷腕掌側及手。助手與術者行2~3min牽引,將短縮及嵌入的骨折牽開,術者雙拇指緊壓橈骨遠端背側,迅速掌屈,並同時尺偏,骨折即可複位。

3.固定方法 用短臂前後石膏托固定,保持腕關節旋前、掌屈及輕度尺偏位兩周。兩周後更換石膏再固定腕關節於中立位兩周,即可進行功能鍛煉。對不穩定粉碎性或開放性骨折,Frykman分類的Ⅴ、Ⅵ、Ⅶ及Ⅷ型骨折,向背側成角25°以上,橈骨短縮大於10mm者,顯著粉碎的關節內骨折,應採用外固定架治療,可以避免再移位和便於局部傷口的處理,有利於手指的功能活動。

(二)預後

此組損傷絕大多數預後良好,可無任何後遺症。年邁者,尤其是粉碎型和骨折線累及關節者,可殘留後遺症,因此對此種類型應強調功能恢復為主並注重功能鍛煉。

參看

關於「腕槍刺狀畸形」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