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應力骨折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應力骨折是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常見的損傷,屬於過度使用性損傷(overuse injury)的一種,亦稱疲勞骨折。與暴力引起的急性骨折不同,應力骨折是反覆作用的閾下損傷積累的結果,其特徵是骨的破壞和修復同時進行。

目錄

脛骨應力骨折的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是體育運動和軍事訓練中的過度使用性損傷所致。

(二)發病機制

脛骨應力骨折由Alemen於1929年首次提出;1956年,Burrous報導5例芭蕾舞演員的「脛骨疲勞骨折」。1958年,Devas報導17例運動員的脛骨應力骨折,其中11例X線片有骨折線,6例只出現骨膜反應。1975年Clement提出:過多應力首先引起小腿肌疲勞,使其失去吸收應力的作用,此後應力直接作用於脛骨,產生脛骨骨膜炎以至骨折。脛骨在受到應力性損傷後,可通過其內部結構的改建逐步適應應力的變化,多數情況下並不導致骨折。因此,臨床上也把只出現骨膜下骨增生而無明顯骨折線的一類損傷稱做應力性骨膜炎。除骨的應力反應外,應力性骨膜炎也可能與肌肉骨間膜的牽拉有關,實際上這也是應力性骨折的一種類型。

脛骨應力骨折的症状

患者有長跑、競走、行軍等過度使用性損傷史。起始症状隱匿,僅在下肢負重時有局部疼痛,以後疼痛逐步加重,休息時也不能完全消失。可有逐步加重的局部腫脹壓痛。除個別造成完全性骨折者外,肢體活動往往不受限。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X線片可作出診斷。尤其對有過度使用性損傷史的患者,如小腿局部腫痛、壓痛,遷延數天無好轉或反而加重者,雖然此時X線片無陽性發現,應高度警惕本病,不應視做軟組織損傷而延誤治療。

脛骨應力骨折的診斷

脛骨應力骨折的檢查化驗

X線片早期無陽性發現,但長期堅持訓練者,X線片上可顯示應力性骨折

脛骨應力骨折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一)治療

應立即停止訓練,給予夾板石膏固定。完全恢復的時間要視骨折程度而定,不完全骨折約需6~8周,完全性骨折則需12周以上。

(二)預後

預後良好。

脛骨應力骨折的護理

應力骨折重在預防。近年來國內外對運動和訓練中應力骨折預防的研究報告很多,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場地與改善裝備 通過選擇運動場地及改善裝備,以吸收震蕩而減少應力損傷。如Greaney(1983)選用草地,Mepoil(1991)應用軟墊鞋,Milgrom(1992)應用減震鞋。場地選擇應避免甲板、水泥路面等硬質地,而以平整的泥土或砂石場地為好。

2.科學安排訓練 控制訓練強度,以利於應力性骨破壞和骨修復的平衡。對新兵和青少年運動員,應強調循序漸進,逐步加大運動量。根據應力骨折的發病規律,Scully(1982)提出周期性訓練,主張在訓練第3周安排上肢或其他適應性訓練,以避開下肢應力骨折的高峰期。張連生(1992)的骨平衡訓練法和黃昌林(1994)的強化循環訓練法均取得了明顯的預防效果。

3.提高訓練技巧及應力分布 通過在訓練中不斷改變骨的應力集中區而達到預防應力骨折的目的。劉大雄等(1996)在士兵負重行軍訓練中隔天交替使用平跟鞋和坡跟鞋,明顯降低了脛骨應力骨折的發生率。在中長跑運動訓練中可有意識選擇不同坡度的場地,使脛骨承重時的應力集中區不斷變化,以減少骨局部的破壞性改變。主張交替安排負重行軍和跑步訓練,既可減少應力性損傷的發生,又可不影響下肢訓練的課程要求和整體效果。

4.訓練前的準備 做好訓練前的準備活動和訓練後的放鬆運動,避免在心理緊張生理疲勞狀態下運動和訓練。張莉(1995)應用心理學干預,讓受訓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使訓練傷的發病率明顯降低。李祖國(1994)分析了新兵基礎訓練中應力骨折的危險因素,強調帶傷訓練和疲勞狀態下訓練的有害性。此外,應重視運動與訓練的醫務監督,經常詢問受訓人員的自我感覺,定期檢查應力骨折的好發部位,以達到儘早發現早期損傷,及時防範應力骨折的發生。

參看

關於「脛骨應力骨折」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