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膜閉鎖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肛膜閉鎖(atresia of the anal membrane)又稱肛門膜狀閉鎖,是因肛膜未破,肛門與直腸被一層薄膜完全分隔,不能排糞的先天畸形,在中醫學中稱為「肛門皮包」。  

目錄

診斷

無胎糞排出,肛門有薄膜覆蓋。穿刺檢查,膜的厚度多在0.5cm以內,指診患兒哭鬧時肛區有明顯衝擊感,一般不需作倒置們攝片。  

治療措施

因閉鎖位置低,手術操作容易,一經確診,即可行肛膜切開或切除術

一肛膜切開術:於會陰肛區凹陷處取前後縱切口十字切口切開肛膜,使肛門內外相通。然後擴肛至能放入食指即可。術後早期即需開始擴肛,直到排便正常為止。但有不少人認為,僅單純切開肛膜,遠期效果不好,常常後遺肛門狹窄而再次手術治療,因此已很少使用該法。

二肛膜切除術:切開肛膜,吸盡胎糞後,沿肛緣剪去肛膜,擴肛使肛管能通過食指,稍游離直腸下端粘膜,然後將直腸粘膜鬆弛地縫於肛周皮膚。術後10天開始擴肛,每周2~3次,直至肛門無狹窄,排便通暢為止。  

病因學

肛膜閉鎖屬於低位畸形,是一常見類型,因胚胎後期發育障礙,原始肛與直腸末端之肛膜吸收異常所致。有時可合併向肛前走行的皮下潛性瘺管,肛管直腸發育基本正常,一般不合併其他畸形。  

臨床表現

出生後無胎糞排出,啼哭不安,嘔吐腹脹。在正常肛門位置有明顯凹陷,肛管被一層隔膜覆蓋。隔膜有時很薄,能透過它看見存留在肛管直腸內的深藍色胎糞。病兒哭鬧時隔膜明顯向外膨出,手指觸及有明顯衝擊感,刺激肛周可見括約肌收縮。  

預防

確診後應早期進行處理。避免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關於「肛膜閉鎖」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