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思維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Bk7vj.jpg

什麼是群體思維

群體思維是群體決策中的一種現象,是群體決策研究文獻中一個非常普遍的概念,是指這樣一些情況,群體對於從眾的壓力使群體對不尋常的、少數人的或不受歡迎的觀點得不出客觀的評價。群體思維是傷害許多群體的一種疾病,它會嚴重損害群體績效。也就是說:在群體就某一問題或事宜的提議發表意見時,有時會長時間處於集體沉默狀態,沒有人發表見解,而後人們又會一致通過。通常是組織內那些擁有權威,說話自信,喜歡發表意見的主要成員的想法更容易被接受,但其實大多數人並不贊成這一提議。之所以會這樣,因為群體成員感受到群體規範要求共識的壓力,不願表達不同見解。這時個體的觀思辨及道德判斷力都會受到影響而下降。這種情形下做出的群體決策往往都是不合理的失敗的決策。當一個組織過分注重整體性,而不能持一種批評的態度來評價其決策及假設,這種情況就會發生。

最初的群體思維理論是由Janis於1972年提出並於1977年和1982年進一步擴展的。他在1972年通過對一些執行問題解決任務的小群體行為的觀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設,並將這些假設綜合後稱之為群體思維。隨後,Janis運用群體思維概念解釋了一些美國歷史上失敗的高層政治和軍事決策事件,例如60年代的越南戰爭,尼克森的水門事件等。

預防或減少群體思維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在群體決策時指定一位成員專門對其他人的論點提出質疑,對其他人的邏輯提出挑戰,並提供一系列建設性批評意見。這種方法保證了群體決策時保持理性的、清晰的思路。另外一些用以防止群體思維的措施包括輪流引入新成員,邀請局外人參與,在最終決定前作一暫停,給成員的最後一個機會來確定並說出自己的保留意見等。

群體思維現象的表現

群體思維現象有多種症状表現:

1.群體成員把他們所作出假設的任何反對意見合理化。不管事實與他們的基本假設的衝突多麼強烈,成員的行為都是繼續強化這種假設。

2.對於那些時不時懷疑群體共同觀點的人,或懷疑大家信奉的論據的人,群體成員對他們施加直接壓力。

3.那些持有懷疑或不同看法的人,往往通過保持沉默,甚至降低自己看法的重要性,來儘力避免與群體觀點不一致。

4.好像存在一種無疑議錯覺,如果某個人保持沉默,大家往往認為他表示贊成。換句話說,缺席者就被看作是贊成者。

對歷史上美國外交政策決策過程的研究表明,在不成功的政府決策中,這些症状處處可見,比如,1941年無準備的珍珠港事件,美國入侵北韓事件,豬羅灣入侵事件和越南戰爭事件。尤其重要的是,在成功政策的群體決策過程中,看不到群體思維的這4個特徵,比如古巴飛彈危機和馬歇爾計劃的形成。

對群體思維利與弊的分析

群體思維現象似乎與阿希的比較線段實驗的結論完全一致。如果個人的觀點與處於控制地位的大部分群體成員的觀點不一致,在群體壓力下,他就可能屈從、退縮或修正自己的真實感情或信念。

作為群體的一員,我們會發現,與群體保持一致,即成為群體中積極的一分子,比成為干擾力量對我們更有利,即使這種干擾對於改善群體決策效果是必須的。

所有的群體都容易受群體思維之害嗎?事實證明,不是這樣。研究者們的注意力放在3個中介變數上:群體凝聚力、群體領導者的行為、與外部人員的隔離。但研究結果不一致。就這一點來說,所能作出的最有效的結論是:

(1)凝聚力強的群體內部討論較多,能夠帶來更多信息,但這種群體是否不鼓勵群體成員提出反對意見,尚難確定;

(2)如果群體領導公正無私,鼓勵群體成員提出自己的意見,群體成員會提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並進行更多的討論;

(3)群體領導在討論初期,應該避免表現出對某種方案的偏愛,因為這樣做會限制群體成員對這個問題提出批評性意見.使群體很可能把這種方案作為最終的選擇方案;

(4) 群體與外界的隔離會使內部可選擇和可評價的不同的方案減少。

關於「群體思維」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