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痛病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痛痛病(itai-itai disease),發生於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部分鎘污染地區的一種公害病。1955年神通川下游出現一種全身骨痛的病人,病因不明,故稱痛痛病。直到1961年才查明該病與神岡煉鋅廠排放的含鎘廢水有關。經檢查該地區的水源和稻米中,以及死亡病例的器官組織中均含有大量的鎘。病人多是年過40歲的婦女,生育過子女,並在流行地區生活居住長達30年以上。1967~1982年間正式診斷132例,其中90例已死亡。

痛痛病的主要表現為背部下肢疼痛,疼痛逐漸波及全身,骨骼脆弱易骨折。骨骼X射線檢查可見骨質疏鬆病理改變屬骨軟化症。尿中出現多量蛋白質,特別是低分子量蛋白質。尿鎘濃度可達10μg/L左右。

關於痛痛病與鎘的關係,曾有過爭論。因為在日本的其他地方,也有人長期食用含鎘量很高的米,但未出現痛痛病。再者,本病潛伏期長,病例主要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而且多是育齡婦女,因此認為除鎘的影響外,營養缺乏、缺鈣,以及內分泌因素對骨軟化的產生有重要作用。1977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組通過嚴密的流行學調查,肯定了鎘與痛痛病發生的關係(見鎘中毒)。

關於「痛痛病」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