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阻塞性通氣不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病理生理學》 >> 呼吸衰竭與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 >> 呼吸衰竭的發病機制 >> 肺泡通氣不足 >> 阻塞性通氣不足
病理生理學

病理生理學目錄

氣道狹窄或阻塞引起的肺泡通氣不足稱為阻塞性通氣不足(obstructivehypoventilation)。氣道阻力是通氣過程中主要的非彈性阻力,正常約為0.1~0.3kPa(1~3cmH2O)/L.sec-1呼氣時略高於吸氣時。其中80%以上發生於直徑大於2mm的支氣管氣管,直徑小於2mm的外周小氣道的阻力僅佔總阻力的20%以下。

影響氣道阻力的因素有氣道內徑、長度和形態、氣流速度和形式(層流湍流)、氣體的密度和粘度,其中最主要的是氣道內徑。氣道內外壓力的改變,管壁痙攣腫脹或纖維化,管腔被粘液、滲出物、異物或腫瘤等阻塞,肺組織彈性降低以致對氣道管壁的牽引力減弱等,均可使氣道內徑變窄或不規則而增加氣流阻力,引起阻塞性通氣不足。氣道阻塞有中央性外周性兩類:

1.中央氣道阻塞指聲門至氣管隆凸間的氣道阻塞。急性阻塞較慢性的多見,可立即威脅生命。氣道阻塞有的是固定不變的,有的是可變的。固定阻塞見於疤痕形成。可變阻塞若位於胸外(如聲帶麻痹炎症等),則吸氣時氣流經病灶引起的壓力下降,可使氣道內壓明顯小於大氣壓,故可使氣道狹窄加重;呼氣時則因氣道內壓力大於大氣壓而可使阻塞減輕,故此類患者吸氣更為困難,表現出明顯的吸氣性呼吸困難。可變阻塞如位於中央氣道的胸內部分,則由於吸氣時氣道內壓大於胸內壓,故可使阻塞減輕,用力呼氣時則可因胸內壓大於氣道內壓而加重阻塞(圖13-1)。

不同類型中央氣道阻塞呼氣與吸氣時氣道阻力變化


圖13-1 不同類型中央氣道阻塞呼氣與吸氣時氣道阻力變化

Ptr氣管內壓;Patm大氣壓;Ppl胸膜腔

2.外周氣道阻塞 內徑小於2mm的細支氣管軟骨支撐,管壁薄,與管周的肺泡結構又緊密相連,因此隨著吸氣與呼氣,由於跨壁壓的改變,其內徑也發生動力學變化。吸氣時胸內壓降低,而且隨著肺泡的擴張,細支氣管受到周圍彈性組織的牽拉,故其口徑可變大,管道伸長。呼氣時則相反,小氣道縮短變窄。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主要侵犯這些小氣道,不僅可使管壁增厚或平滑肌緊張性升高和管壁順應性降低,而且管腔還可因分泌物瀦留而發生狹窄阻塞;此外,由於肺泡壁損傷,對細支氣管周圍的彈性牽引力也大大減弱。因此,管腔也變得狹窄而不規則,氣道阻力大大增加。尤其是在用力呼氣時,由於胸內壓增高,而小氣道內壓力卻因肺泡彈性回縮力減弱而降低,當氣流通過狹窄部位時,氣道內壓降低更加明顯,甚至低於胸內壓,因而小氣道被壓而易於閉合阻塞,故患者常發生呼氣性呼吸困難。

外周氣道阻塞時除有肺泡通氣不足外,還因為阻塞的部位與程度幾乎都是不均勻的,所以往往同時有肺泡通氣與血流比例失調而引起換氣功能障礙

32 限制性通氣不足 | 彌散障礙 32
關於「病理生理學/阻塞性通氣不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