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維生素D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維生素 >> 脂溶性維生素 >> 脂溶性維生素化學特點 >> 維生素D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目錄

維生素D系固醇類的衍生物,人體內維生素D主要是由7-脫氫膽固醇紫外線照射而轉變,稱為維生素D3膽鈣化醇(cholecalciferol)。植物中的麥角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可產生另一種維生素D,稱為維生素D2鈣化醇

兩種維生素D具有同樣的生理作用。人體主要從動物食品中獲取一定量的維生素D3(它常與維生素A共同存在),而植物中的麥角固醇除非經過紫外線照射(轉變為維生素D2),否則很難被人體吸收利用。然而,正常成人所需要的維生素D主要來源於7-脫氫膽固醇的轉變。7-脫氫膽固醇存在於皮膚內,它可由膽固醇脫氫產生,也可直接由乙醯CoA合成。人體每日可合成維生素D3200?00國際單位(1國際單位=0.025微克維生素D3),因此只要充分接受陽光照射,即完全可以滿足生理需要。

不論維生素D2或D3,本身都沒有明顯的生理活性,它們必須在體內進行一定的代謝轉化,才能生成活性的化合物,即活性維生素D。(參閱第十八章)

維生素D2和D3的生成


圖3-1 維生素D2和D3的生成

維生素D2及D3均為無色針狀結晶,易溶於脂肪和有機溶劑,除對光敏感外,化學性質一般較穩定。

參看

32 維生素A | 維生素E 32
關於「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維生素D」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