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茯苓
A+醫學百科 >> 豬茯苓 |
豬苓又名豬茯苓,菌核是我國傳統的重要中藥之一,其子實體從土中的菌核長出,俗稱「豬苓花」,是山區難得的美味佳肴。近年研究表明,豬苓多糖是一種非特異性細胞免疫刺激劑,能顯著地加強網狀內皮系統吞噬細胞的功能,使癌細胞的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引起醫學界對豬苓研究的重視,被列為「七五」重點科研攻關項目,並研製出治療病毒性肝炎和抗腫瘤藥——豬苓注射液,由於野生資源稀少,遠遠滿足不了製藥行業及藥材市場的需求。據權威人士預測,豬苓在未來10年內將成為熱點藥材之一。在美國,科學家作了大量的研究,認為豬茯苓是一種抗愛滋病病毒的中藥。
生態習性
豬苓喜歡生長在楓、樺、槌等帶有密環菌的根際或腐殖土中,它和密環菌及密環菌與樹木三者有共生關係,是典型的「真菌營養型」,即一種真菌的生長發育,需依賴另一種真菌才能完成它的生長發育。凡發現有密環菌生長的地方,其附近土層下極有可能長有豬苓;或楓、樺等樹根部,若地面隆起,鬆軟,間有小草發黃、乾枯,其下面有豬苓;或清晨雨露未盡時林內地表較乾燥,或陣雨過後地表較干處,極有可能長有豬苓。也可用「以苓找苓」的辦法採挖。具體是挖到第一窩豬苓後,沿著橫根方向繼續挖,又會發現新窩,豬苓除有平行結窩外,還有分層結窩的習慣,挖完上層苓窩後,窩底仍有菌索向下生長,下層極有可能再發現新窩,而且下層的產量將大於上層。
生長規律
此外,根據豬苓的生長規律。其苓窩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雞窩苓,每窩僅能挖2~3公斤,另一種是「母豬苓」,每窩可挖30~40公斤,連串發生規律為3窩、5窩、7窩、9窩等4種,極少有雙數發生,產量較大。挖取野生豬苓時,應采老留小,因每窩豬苓都是一個子孫數代的大家族,其中有老有小、有新有陳,採收時應小心將個大且表皮凹凸不平、多瘤狀的老中年苓摘下,將皮薄、手捏發軟、重50克以下幼年苓留下。添加新段木,覆土蓋好,待幼苓成熟後再采。
現已可人工栽培。
關於「豬茯苓」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