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轉到: 導航, 搜索

(mulberry),桑科(Moraceae)桑屬(Morus)落葉喬木,偶有灌木。葉為桑蠶飼料。木材可制器具,枝條可編籮筐,桑皮可作造紙原料,桑椹可供食用、釀酒,葉、果和根皮可入藥。

亞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均有野生桑生長,以亞洲最多。栽培桑的分布與蠶業有密切聯繫,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和印度、蘇聯等國。中國是栽桑養蠶最早的國家。遠在殷商時代,甲骨文中已有僲(桑)字出現;戰國青銅器上有提筐採桑的圖紋,《孟子》有「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之說,均證明中國栽種和利用桑樹之早。1986年全國桑園面積為36.1萬公頃(台灣未列入統計),其中浙江、江蘇、廣東、四川4省最多。

目錄

形態特徵

自然生長的桑樹樹齡可達千年以上。栽培桑常修剪成各種不同的樹形。實生苗主根明顯,壓條和扦插苗無明顯主根。根系主要分布在40厘米的土層內,少數根能深入土中 1米至數米。腋芽一般當年不萌發。桑樹落葉休眠後的冬芽,顏色褐、深褐或灰白,形狀三角形、長三角形或橢圓形等,因品種而異。冬芽於翌年春萌髮長成芽葉。芽葉長到3片左右時不再生長的,稱止芯芽;繼續生長的,稱生長芽。枝條下部不萌發的芽,稱休眠芽,當其被隱沒在樹皮內時,又稱潛伏芽。伐條或截干能促使休眠芽或潛伏芽萌發生長。枝條初生時稱新梢,皮綠色;入秋後呈黃褐、深褐或灰褐等顏色。枝條有直立、開展或垂臥等形態,其長短粗細、節間稀密、發條數多少等,均與品種有關。

桑樹的葉互生。形態因品種不同而異,有心臟形、卵圓形或橢圓形等;裂葉或不裂葉;葉緣有不同形狀的鋸齒;葉基呈凹形或楔形;葉尖銳、鈍、尾狀或呈雙頭等。葉片的大小厚薄除與品種有關外,還因季節及肥水情況而有不同,一般春季葉形小,夏秋季葉形大;肥水充足時葉大而厚。

桑樹的花單性,偶有兩性花;葇荑花序;雌雄同株或異株。花柱有長短之分,柱頭2裂,有茸毛或突起,是桑樹分類依據。果實為多肉小果,聚集於花軸周圍成聚花果,稱桑椹。成熟桑椹紫黑色,偶有白色。內含扁卵形、黃褐色種子。

生長特性

桑樹在12℃以上時萌芽生長,最適溫度為25~30℃,20℃以下生長緩慢。光照充足時枝葉生長健壯,葉色深,葉肉厚,產量高。土壤的適宜含水量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80%,以有機質豐富、土質疏鬆、土層深厚、地下水位在 1米以上、pH接近中性的土壤為宜。

冬芽萌發後,其枝葉生長隨氣溫升高而加快。在正常情況下,每3~4天可抽長新葉1片。中國江蘇、浙江地區的桑園,一般在 5月下旬採收全部桑葉飼養春蠶,然後剪去枝條,稱夏伐。此時桑樹光合作用暫時中斷,引起鬚根枯萎。7~10天後桑樹重新萌芽,同時根部再生新的鬚根,進入夏秋期後新葉可繼續生長至秋末,然後落葉休眠。一般夏秋期采葉養蠶3~4次。經過夏伐的桑樹,一年中形成春期和夏秋期兩次生長高峰,其中春期生長量約佔全年總生長量的1/3,夏秋期約佔2/3,桑園的肥培管理多根據這一特點進行。

分類

桑屬有30多個種,中國生產的有15個種和1個變種。可大致分以下幾種類型:①雌花花柱明顯,柱頭有突起。如蒙桑(Morus mongolica)、鬼桑(M.mongolicavar.diabolica)、川桑(圓葉桑,M.notabilis)、山桑 (M.bombycis)、唐鬼桑(M.nigriformis)和瑞穗桑(M.mizuho)。②花柱明顯,柱頭有毛。如雞桑(M. aus- tralis)。③花柱不明顯,柱頭有突起。如長果桑(M.laevigata)、魯桑(M.multicaulis)白桑(M.alba)黔鄂桑(長穗桑,M.wittiorum)和天竺桑(M.serrata)。④花柱不明顯,柱頭有毛。如黑桑(M.nigra)、華桑(葫蘆桑(M.cathayana)、廣東桑(M.atropurpurea)和滇桑(M.yunnanensis)。

中國桑品種有1000多個,其中主要的栽培品種多屬於魯桑、白桑、廣東桑 3個系統。①魯桑系。一般樹冠開展,枝條粗短,棕色,葉形中等,葉肉較厚,硬化較遲,耐寒耐旱性較強。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北、安徽等地。江浙地區普遍栽培的湖桑也屬魯桑系統。②白桑系。一般枝條細長,皮色紫褐,節間較長,葉形較大,硬化遲,葉質優良。主要分布在山西、遼寧、新疆等地。原產四川嘉定(今樂山縣)的嘉定桑也屬白桑系統。③廣東桑系。多用種子繁殖,性狀較為複雜。一般再生能力強,耐剪伐,適用於一年中多次收穫。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

參考

關於「」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