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與化學損傷/毒劑的戰鬥狀態及其傷害形式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 化學武器概述 >> 化學武器 >> 毒劑的戰鬥狀態及其傷害形式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

核武器與化學武器損傷目錄

(一)戰鬥狀態

毒劑施放後發揮殺傷作用的狀態,叫毒劑的戰鬥狀態。化學彈藥按其結構和使用方式可分為毒劑彈、毒煙罐和布灑器三類,分別通過爆炸分散法、加熱蒸發法和布灑法將毒劑迅速分散成能發揮殺傷作用的蒸氣(vapor,粒子直徑0.001~0.01μm)、煙(smoke)、霧(fog)、液滴(drops or droplets)、微粉(dust)等五種戰鬥狀態。煙和霧統稱為氣溶膠(aerosol),粒子直徑為0.1~10μm(圖11-1)。毒劑的不同狀態決定其中毒途徑和必須採取的防護措施。不過毒劑施放後的戰鬥狀態往往不是單一的,而是兩種或多種狀態同時存在,其中常常是以某一戰鬥狀態為主。

Glwgxcrt.jpg


圖11-1 毒劑彈爆炸後的戰鬥狀態

(二)毒劑的三種傷害形式

化學武器主要通過毒劑的初生雲、再生雲和液滴染毒三種形式對人員起傷害作用。

1.初生云:毒劑彈爆炸或飛機布灑後即刻形成的毒劑雲團稱為初生雲。如中小口徑的沙林或VX氣霧彈爆後1分鐘內,初生雲平均毒劑濃度LCt50的1~2倍,最高濃度可達10倍。大口徑彈藥初生雲濃度則更高,如氫氰酸火箭彈爆後1分鐘內平均毒劑濃度為LCt50的5倍,甚至20倍。根據這一特點,處於下風方向的人員必須及時採取有將近的防護措施。最好是在發現敵軍有毒襲徵候前就做好防護準備。

在襲擊地域內,從襲擊開始,毒劑濃度逐漸升高,到襲擊結束後,濃度立即升高到最大值。數分鐘後迅速下降。因此做好襲擊後最初幾分鐘的防護非常重要。

初生雲傳播一定距離,毒劑濃度下降至低於安全劑量時,即失去對無防護人員的傷害作用。此距離稱為初生雲的危害縱深。部隊應根據敵方襲擊規模和風向、風速,及時向下風方向的友鄰部隊通報初生雲團可能到達的時間。

2.液滴染毒:液態毒劑可能使地面、武器、裝備、水源、食物等染毒,從而直接或間接傷害人員。地面的毒劑雖經滲透、蒸發或水解,染毒密度逐漸下降,但仍可造成較長時間的染毒。特別是在植物覆蓋的地面或使用膠粘毒劑時,染毒時間更長。

3.再生云:從染毒地面、物體蒸發形成的染毒空氣謂之再生雲。特點是毒劑濃度低、持續時間長、危害縱深短、殺傷作用小。如炮兵連在有利氣象條件下,以沙林彈進行1分鐘襲擊後,再生雲的最高濃度僅為0.5~2.0μg/L,只有初生雲最高濃度的幾十分到幾百分;其危害縱深僅及初生雲的1/10。惟因持續時間較長,在一定時期內仍能影響部隊的安全和機動。

能夠造成再生雲危害的毒劑一般在常溫下為液態,並具有適宜的揮發度。那些沸點較高,揮發度很小的毒劑(如VX),一般情況下不可能對人員造成吸入危害。只有地溫很高、染毒地域很大或時間暴露時才能引起人員中毒

32 化學武器戰鬥效能 | 化學武器致傷特點 32
關於「核與化學損傷/毒劑的戰鬥狀態及其傷害形式」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