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觀者介入與冷漠
A+醫學百科 >> 旁觀者介入與冷漠 |
旁觀者介入與冷漠(bystander intervention and apathy),人們在緊急事件中表現出來的自願而不計後果地挺身相助或冷眼觀看的態度。它是社會心理現象,旁觀者介入是利他行為的一種特例。
B.拉塔內和J.M.達利於1970年共同創建關於旁觀者介入的理論模型,認為旁觀者介入是個人的決策判斷過程,由幾個步驟構成。首先,情景中的個人注意到有些事情不正常,這種能力和反應速度依賴個體平時對此環境的熟悉程度。接著,便是這個不正常事件是否是緊急事件,一般來說,判斷依賴3個標準:①事件對某人是有害的,隨時間延伸,這種危害會加重;②對該問題沒有立即可用的解決方法;③受害者顯然不能自己處理此事,需他人幫助。在這一判斷過程中,旁觀者時常遇到不確定因素,以至不能作出明確的判斷。例如,看到一所房子在冒煙,不能確定是人家在正常生火還是失火等。因此,旁觀者需進行社會比較,看別人怎麼做,確定事件性質之後,關鍵是旁觀者是否能承擔起個人的責任,決定採取行動,這當中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對其會有影響:一是進一步的社會比較結果;二是旁觀者對自己行動的代價和自身利益的評價。研究結果發現,當旁觀者經過社會比較後,若發現自己比在場旁人更具能力或手段幫助不幸者時,便更有可能承擔起個人責任,採取利他行為。但此時,旁觀者也可能因為對自己行動所帶來的後果擔憂而不採取利他行動。例如,他可能想到由於自己獨自向前會遭到其他旁觀者的嘲笑,或者想到自己的行為若無助於不幸者或使不幸者狀況更糟怎麼辦等等,這些想法意味著他的行動要冒一定的風險。不願承擔個人責任的旁觀者會停止不前,並且在心理上重新評價事件的急迫性,但堅定的利他行為者會不計後果地介入事件當中實現利他行為,按照拉塔內等人的觀點,助人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直接介入是旁觀者本人直接投入事件中,親自幫助不幸者解脫困境,這依賴於旁觀者個人的能力和情景的條件;間接介入是旁觀者通過通知有關部門,使其及時採取措施幫助不幸者。間接介入者承擔後果的風險要小於直接介入者。
拉塔內和達利的旁觀者介入過程模型是對這一現象的整體性描述。而在具體的緊急事件中,旁觀者的思維過程和行動實施都是迅速完成的。所以,介入過程雖被研究者分析為幾個步驟,但對旁觀者本人而言,這不是深謀遠慮的決策過程,甚至它不為旁觀者所清楚地意識到。J.G.倫奇和J.L.科恩1978年對這個模型的補充意見是:在一些非常緊急的情況下,旁觀者介入過程的前兩步即注意事件和判斷事件可以被忽略,旁觀者直接面臨的選擇是是否承擔起個人責任,採取行動。這當中決定性的因素是對自己應付代價的判斷,其中包括此代價對自身的重要性以及它發生的可能性。
事實上,在日常發生的各種緊急事件中,並不是所有的旁觀者都介入其中採取利他行為,旁觀者冷漠現象時有發生。對此,社會心理學有幾種不同的解釋,較早的一種是R.羅森塔爾1964年提出的。他認為旁觀者冷漠現象是由於大都市工業化生活使人喪失人性,失去良知造成的。這種看法由於沒有得到實驗證據而不為人所重視。拉塔內和達利1968年根據自己的實驗結果提出,旁觀者冷漠現象發生的一個原因是由於眾人在場,社會責任被分散了,潛在地消弱了每一個旁觀者所應承擔的個人責任的分量,從而減少了他採取利他行為的可能性。在場的旁觀者人數越多,每一個人採取行動的可能性就越小。只有一個旁觀者時,他採取行動的可能性最大。R.D.克拉克和L.E.沃德1974年的研究從社會比較的角度提出了另一個解釋旁觀者冷漠現象的原因,即由於情景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個人一時拿不准自己怎樣做最合適,寧願看看在場旁人怎麼做,殊不知在場的其他人也有此想法。這樣,在場的旁觀者人數越多,個人便越會感到猶豫不決,採取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小。他們的看法為其實驗所證實。此外,旁觀者對行動結果的代價的判斷也是使其冷漠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緊急事件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真正品質。
關於「旁觀者介入與冷漠」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