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量性狀遺傳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數量性狀遺傳(inheritance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生物群體內表現連續變異的性狀的遺傳數量性狀不同於質量性狀。後者如豌豆花色的紅和白及其子粒的圓和皺,玉米子粒的黃和白及其胚乳性質的糯和非糯等;在它們的分離群體內,不同表型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別,即變異是不連續的。數量性狀如個體的高矮、輕重、果實的大小、纖維的長短等,則需要用度量數值表示其表型。在數量性狀的分離群體內,很難根據個體表型的不同在它們之間划出明確的差別界限,即變異是連續的。數量性狀的發育最易受環境的影響。畜、禽、作物的經濟性狀,絕大多數屬於數量性狀。
  特點  數量性狀遺傳的特點雖因基因效應不同而異,一般可概括為 3種情況:①某數量性狀表現不同的兩個親本雜交,子一代(F1)的該性狀一般介於兩親之間,其平均數與兩親的中值近似。②子二代(F2)群體的連續差異幅度顯著擴大,一般近似常態分佈,但其平均數仍近似F1。③控制數量性狀發育的基因易受環境影響,即使純合的親本或基因型相同的F1個體間,其表型也會呈現一定幅度的連續變異。所以F2群體變異幅度的顯著擴大,除由於F2基因型的多樣性分離外,環境條件的影響可能也是重要因素。
  學說  瑞典學者H.尼爾松-埃赫勒根據小麥粒色的遺傳,首先提出解釋數量性狀遺傳的多基因假說。其後經美國學者E.M.伊斯特和R.A.埃默森根據玉米果穗長度和煙草花冠長度的遺傳試驗結果,對多基因假說作了補充。多基因假說認為:同一數量性狀的遺傳受為數甚多的基因支配;各個基因對性狀的作用都很微小(英國K.馬瑟稱之為多基因或微效多基因);這些基因彼此間沒有顯隱性關係,而其作用一般是累加的,稱為加性效應;其遺傳行為也服從孟德爾遺傳規律和連鎖遺傳規律。
  實際上決定數量性狀遺傳的基因並非都是加性效應,所以在許多場合會出現與上述情況不同的特點。F1可能偏向於某親本或與某親本相近,甚至超過雙親;F2群體呈現偏態分布。這是由於決定這一類數量性狀遺傳的基因除具有加性效應外,還具有顯性效應和上位性效應。上位性效應指控制該數量性狀遺傳的非等位基因間所發生相互作用。它和顯性效應統稱為非加性效應。

關於「數量性狀遺傳」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