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診斷/頸內動脈造影正常表現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醫學電子書 >> 《放射診斷學》 >> 骨及關節系統X線診斷 >> 骨及關節系統正常X線表現 >> 頸內動脈造影正常表現
放射診斷學

放射診斷學目錄

正常頸動脈造影


圖2-15  正常頸動脈造影

頸內動脈進顱後向上前行,在鞍背處轉向前,進入海綿竇。在前床突附近向後上作S狀彎曲繞行,通常稱此為虹吸。於前床突內側穿過硬腦膜後,形成頸內動脈床突上段,向外上行約1cm後分為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虹吸部先分後分出眼動脈、後交通支及脈絡膜動脈

大腦前動脈向前內行達大腦縱裂處即轉向上行於大腦半球內側面,達胼胝嘴後即行於胼胝溝內,改稱胼周動脈,沿胼胝體後行。胼周於前端分出胼緣動脈,居於扣帶溝內。大腦前動脈上行段向前發出一小支,分布於額葉內側面為額極動脈。

大腦中動脈分出後,先於額葉下面與顳極間的側裂池內,向外行,然後轉向外上,進入外側裂,故稱之側裂段。它沿此裂向後上行,先後分出額頂葉支、頂後支、角回支和顳後支,分布於大腦半球前2/3的凸面。各支位置較恆定,在側位片上,大都能識別。

腦血管造影側裂三角及側裂點(Sylvian triangle andsylvian point on the cerebral angiography):大腦中動脈於腦島前下緣,距內板2~3cm處向後上彎曲進入外側蘇氏裂,稱側裂段,由一主幹或2~3分支構成。腦島位於外側裂深處,略呈三角形,上緣水平。側裂段後上行於腦島時分出5-8支額頂升動脈,最前一支垂直向上形成側裂三角前緣,其他支斜向後上呈扇形,抵腦島上緣後折返並由外側裂穿出腦表。側位片上,折返段血管走行方向與x 照射方向一致而形成濃點。各濃點的連線多呈直線或凹面向下的弧形,最後一濃點為側裂段折轉出裂所致,稱之側裂點,距顱骨內板3.0~4.3cm。由人字縫尖以上2cm至前床突尖端的聯線為為床頂線,側裂段位於該線上及下各1cm的範圍內。側裂三角在側位片中位於大腦半球的中部,可根據它的移位及變形推斷幕上佔位病變的部位。

在正位片上,大腦前動脈居中線,大腦中動脈則居外方。此兩大分支與頸內動脈形成「T」字形,它們各自的分支互相重迭而不易辨認。

正常的腦動脈隨腦回及腦溝而起伏,因而呈柔軟彎曲狀,管徑自根部至遠端漸次變細,外形光滑。

32 氣腦及腦室造影正常表現 | 脊髓造影的正常表現 32
關於「放射診斷/頸內動脈造影正常表現」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