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診斷/胃
醫學電子書 >> 《放射診斷學》 >> 消化系統X線 >> 胃腸道正常X表現 >> 胃 |
放射診斷學 |
|
(一)胃的X線解剖分區(圖5-2)
胃入口叫賁門,出口稱幽門。賁門平面以上為胃底。胃底在左膈下,立位胃內氣體聚於胃底稱胃泡。胃右上緣為小彎,外下緣為大彎,小彎拐角處即角切跡,簡稱胃角。由胃角向大彎最低聯線,此線與賁門平面之間的區域為胃體,立位胃體近似胃垂直部。胃體以下為胃竇,立位胃竇近似胃水平部。
臨床上所謂賁門區是指以賁門為中心,半徑約2.5cm的區域;所謂幽門前區是指幽門近端約2-3cm的一段胃竇區域。
圖5-2 胃的解剖分區
(二)胃型和張力
胃形態為彎曲囊狀,因各人的體型和肌張力不同,鋇餐後立位觀察時可分為四型(圖5-3)
圖5-3 胃型
1.高張型(牛角型) 2..中間型(魚鉤型)3.低張型(無力型) 4.瀑布型,正側位觀。
1.高張型或牛角型 常見於胖人,肌張力高,胃腔上寬下窄,胃角不明顯,有下緣較高,胃近於橫位。
2.中間型或魚鉤型 肌張力中等,胃體垂直,胃角清楚,胃下緣在骼嵴水平附近。
3.低張型或無力型:常見於瘦人,肌張力低,胃體中部較細,胃下部呈囊狀,胃角較銳胃下緣低至髂嵴水平。
4.瀑布型(Cascade stomach) 胃底較大並傾向後下方,胃體較小。立位時鋇劑先充滿位於胃體後方的胃底,然後才由胃底溢入胃體,如瀑布狀,於側位或斜位觀察較明確。多見於鄰近結腸積氣時。
胃型是人為的劃分,如同人的高矮胖瘦,沒有截然分界線,也非固定不變。例如兒童期是牛角型胃,成年後可呈魚鉤型。到老年可能是無力型。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情況下,胃型也可互相轉化。
(三)胃粘膜皺襞或粘膜紋(Mucosal folds or rugae)
胃粘膜皺襞的形狀及粗細,隨蠕動和粘膜肌層的收縮及粘膜下層的血管充盈情況而有變化,粘膜皺襞有縱行、斜行及橫行三種。胃體粘膜皺襞常表現為與胃體平行的數條縱行皺襞,靠近胃小彎側光滑,靠大彎的皺襞漸彎曲為斜行或橫行,顯示大彎輪廓為鋸齒狀。胃竇粘膜皺襞是胃體皺襞的延續,常保持與小彎平行、與胃竇長軸一致,也可變為斜行或與長軸垂直。胃竇收縮狀態時皺襞呈縱行(與長軸一致),舒張狀態時多呈斜行或橫行。胃底部粘膜皺襞和大彎者相似。正常胃竇粘膜皺襞寬度一般不超過0.5cm,胃體大彎鋸齒狀邊緣處皺襞較粗,可寬達1cm。
在胃雙對比造影片上,上述的胃粘膜皺襞展平而顯示胃微皺襞(fine relief),為胃小溝和胃小區。胃小溝表現為纖細的、緻密的網狀影,其寬度小於1mm.胃小溝畫出來的透光區即胃小區,其直徑不大於3mm,可呈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等。大小近似。胃竇部易於顯示(圖5-4)。
圖5-4 胃小區
(四)胃輪廓、柔軟度及移動度
正常胃充盈後輪廓光滑,僅胃底及大彎緣可呈鋸齒狀。胃壁柔軟,角壓可變形,並有一定的移動度,胃底及幽門部移動度較小。
(五)胃蠕動及動力
服鋇後一般1-2min即出現蠕動。蠕動由胃體上部開始,由淺漸深,向幽門方向推進,胃竇呈向心性收縮將鋇劑排入十二指腸。胃蠕動表現為環形收縮,相對的大彎、小彎出現凹入,向前推進,同一時間全胃可見二、三個蠕動波。
動力指排出的快慢,它和蠕動的強弱,張力的高低及幽門狀態等有密切關係。一般鋇餐後1-5min胃開始排出,約1-2h可排空,如果6h仍有鋇劑存留胃內,即為排空延遲,系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可致。
參看
食管 | 十二指腸 |
關於「放射診斷/胃」的留言: | 訂閱討論RSS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