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心理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康復心理學是研究殘疾人和病人在康復過程中的心理規律。按照這些心理規律,使其克服消極心理因素,發揮心理活動中的積極因素,喚起他們的樂觀積極情緒,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發揮機體的代償能力,使其喪失的功能獲得恢復或改善、心理創傷獲得癒合、社會再適應獲得恢復,且能享受人應該享受的權利。

康復心理學得以發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誕生的歷史背景。促使康復心理學出現的條件是:

醫學模式轉變的結果

這就是說,根據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的服務對象不再僅僅是病人,還應包括健康人和長久以來被遺忘、被忽視了的殘疾人。醫學服務的目的也不僅僅是治癒傷痛,而還應保證人類的健康與幸福,以提高人類的生存素質。服務的方式,是要對人全面負責。健康時要防病、生病後要治病,對疾病後遺的殘疾和不幸要給以康復處理。為此,在醫學領域內便出現了健康醫學、康復醫學健康心理學和康復心理學也應運而生。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康復心理學創造了發展的條件

在物質文明有了一定提高的時候,人類更加重視精神文明。首先就要重視人的價值,強調人道主義和提高人的素質。在已開發國家,衛生保健事業已走向與社會福利事業相結合的道路。這種世界趨勢啟示我們,應當去關懷那些不幸的殘疾人和病後傷殘者的處境,儘力改變他們的不幸現狀。為此目的,也促使了康復心理學的誕生。

科學的發展,為康復心理學提供了多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康復心理學不是孤立地誕生的,它是在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現代醫學發展中誕生的。這些學科的發展,大大豐富了康復心理學的內容,並指導康復實踐和提供康復技術。  

參看

關於「康復心理學」的留言: Feed-icon.png 訂閱討論RSS

目前暫無留言

添加留言

更多醫學百科條目

個人工具
名字空間
動作
導航
功能菜單
工具箱